原標題:【扶貧一線】陳濤:甘爲扶貧一滴水,真情澆灌十畝地

“王家河有個十畝地,十畝地看不見王家河。”在十畝地村的北溝梁地區,四戶村民在去挑水的山路上,經常朝着對面的大山唱起只有他們才能聽懂的山歌。在這人煙稀少的大山裏,沒有多少人聽到他們無奈的嘆息,直到蓮湖區扶貧幹部陳濤來到十畝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十畝地村位於西安市周至縣王家河鎮,這裏地處秦嶺深處,村民居住分散,每一戶人家之間經常要走幾個小時的山路,而北溝梁的四戶村民似乎就處在一個被遺忘的角落。由於附近沒有水源,村民們一直靠肩挑背扛到三公里外挑水。

一滴水雖小,千千萬萬的水滴匯聚起來能成爲江河。四戶家庭雖然人口較少,但羣衆利益無小事。脫貧攻堅任務艱鉅,具體行動就是要體現在這像“滴水”這樣的小事中。

陳濤剛一駐村,就同村幹部一起深入實地查看,戶走訪、徵求民意,並積極協調各方力量支持,最終在區、縣、鎮的大力支持下,籌得工程所需的設施設備。

工程正式施工後,村裏有些人跑出來看熱鬧,多少年的老大難,難道真的就能解決?果然,施工隊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機器運不上去。由於山區自然環境所限,很多工程只能靠人力施工。怎麼辦?陳濤組織黨支部發動黨員一起上山自己挖,附近看熱鬧的村民也加入到開溝隊伍中來。衆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的勞動熱情被充分調動起來,爲了不讓飲水管道彎曲,大家用最原始的辦法,就地取材,鋪設管道。其中,運送蓄水箱更是困難,巨大的水箱需要幾個人一起搬運,並且要翻山越嶺。陳濤帶領幾位村民肩膀扛着水箱,行走在狹窄小路上,大家目的只有一個:爲了北溝梁的羣衆有水喝。經過奮戰,終於完成主管道鋪設任務,成功將飲用水引入村民家中,結束了4戶羣衆靠天喫水的問題。

陳濤帶領村兩委及駐村工作隊完成的這個項目雖然是“小事”,但卻是四戶村民的“大事”。不僅節約了資金,還通過一起勞動增強了村民的凝聚力,讓村民看到了擺脫貧困的希望。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在扶貧路上,陳濤甘做“一滴水”,像折射陽光一樣,用自己的才智與能量,將黨和國家的關心關懷折射入羣衆心田,與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水滴”一道幫助他們擺脫貧困。

“陳書記到我們村後,通過各方協調,積極向蓮湖區爭取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給村裏11戶房屋比較破爛但又達不到危房維修標準的羣衆房屋進行修繕維修;對羣衆反映較大的10.5公里砂石村道進行拓寬平整;對村中畝木地區的房屋街道進行了整體立面提升,並建立3處大型戶外傳欄和一處村級公示欄。”說起陳濤駐村後給村裏帶來的變化,似乎每個村民都說說不完的話。

以前,十畝地村裏的基礎公共建設較差,村委會沒有電話、網絡和能用的電腦,沒有公共衛生間和宣傳、公示欄等一些基礎公共設施。爲增強山村與外界的聯繫途徑,陳濤協調各幫扶單位爲村委會購置了兩臺全新電腦和打印機、複印機等辦公設備,並用第一書記經費爲村上接通了網絡,封閉的小山村從此進入了網絡時代。

產業扶貧,纔是脫貧致富的源頭活水。爲了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陳濤率先帶領黨支部成立以中蜂養殖、藥材種植和山村土特產收購銷售爲主導產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用部分資金購買了250箱中蜂,用於專業合作社生產運營,截止10月份合作社將受益5萬元,預算年底可達到8萬元。

扶貧還需扶智。爲了幫助村民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提高種植產量,陳濤積極聯繫邀請市縣農林專家對豬苓、蒼朮、核桃種植、中蜂養殖技術進行系統講解和培訓,通過理論授課和實地操作相結合的方式,組織開展農業技能培訓工作。

在10月17日國家扶貧日,陳濤在十畝地村設計的文化牆吸引了周邊兩個村子的村民前來參觀,陳濤詳細講解文化牆的內容,提高羣衆對脫貧攻堅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扶貧不只要在物質上幫扶,還要在鄉風文明等各方面豐富羣衆的精神文化生活。”對於扶貧,陳濤有着更深的理解。爲改善山村衛生條件,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陳濤積極向蓮湖區爭取資金,將十畝地村衛生公廁建設和文化廣場建設列入幫扶項目,建成村衛生廁所和文化廣場,安裝了健身器材,而村裏的文化牆更凝聚了他對十畝地未來的美好願景。(來源:西安發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