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剑圣喵大师

01

《我和我的祖国》里,陈凯歌导演了一个故事叫《白昼流星》。

两个未成年小混混,在出少管所后,依旧偷窃成瘾,被亲戚送来给老主任教育。

老主任帮他们换衣服、洗澡,给他们做好吃的,但后进青年A居然恩将仇报,偷了老主任用来救命的钱,哪怕后进青年B苦劝。

接着他们被警察抓了,被绑在老主任家里。

老主任不仅为他们松绑,还告诉警察:钱是自己给A和B的。

A和B大受震撼,从此改过自新,于是,老主任带他们去迎接“归乡的人”——返回地球的宇航员。

青年AB看到宇航员后,更是热泪盈眶,冲上前搀扶宇航员。

最后青年AB想起了“白昼流星”的传说,从此浪子回头。

本故事中很多镜头是非常有触动的,比如大漠骑马奔驰。

但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我觉得编剧在“如何矫正误入歧途的少年”这件事上,缺乏一点深度。

其实,这个故事几乎和雨果的作品《悲惨世界》一模一样。

主角冉阿让原本是个囚犯,出狱后被社会抛弃,在快要饿死的时候,被老主角米里哀收留。

但是冉阿让晚上趁老主角睡熟后,偷了老主教的银器潜逃。

第二天,冉阿让被巡警抓了回来,但老主教却对警察说,银器是他送给冉阿让的。

临走时,老主教还赠送了他最值钱的两个银烛台给冉阿让。

主教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雨果的《悲惨世界》第一章里,几乎整个都是写主教米里哀的。要知道,他在本书中不是个重要人物。

而他却是冉阿让的整个精神支柱,冉阿让之后一直是一个舍己为人的人。

主教之所以能感化冉阿让,一个最为关键的地方在于,他教会了冉阿让。

不要自我欺骗,要诚实。

冉阿让之所以恩将仇报,是因为他之前觉得,这个社会在迫害他,上流社会特别是贵族都是可耻的(书中的时代刚经历过法国大革命),主教对他的好不过是一种虚伪。

在雨果看来,这就是世界之所以悲惨的原因叫做:“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

而雨果反对暴力,他在书中传达了一个思想,那就是。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充分放弃自我欺骗,要认识到别人的价值,甚至要牺牲自己拯救他人。”

这也是整个《悲惨世界》书的核心思想,最后冉阿让甚至为了保护一个流浪汉,舍弃了市长职位,还拯救了一直追杀自己的警察沙威。

但换到《白昼流星》里,编剧似乎只理解了表面,那就是:“要让一个人步入正轨,只需要宽容他就行了!”

我觉得这是对“感化”和“教育”的一种局限认识,也可能是导演和编剧没能更好的展现这一点。

否则老主任应该用一点方式告诉青年AB。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善,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恶。你之所以为非作歹,主要是因为你只选择看见了恶。”

02

电影里的老主任是伟大的,他既能扶贫,也能扶“心贫”。

“心贫”可比贫穷可怕一万倍。

所谓“心贫”就是,有些人之所以偏激自私,甚至处处伤害别人。

原因就在于,他的关注点永远只有自己。

这样的人有两个特征。

(1)在他们的眼里,自己的价值是无穷大的,而别人的价值基本为0,所以别人理所应当为他们付出。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说过这么个故事:

他小时候家穷,穷得没饭吃,过中秋时家里难得包了一顿饺子,每个人只分到一碗,正要吃,来了个要饭的老人……

莫言说,他当时端出半碗红薯干,给乞讨老人。不料想,老乞丐顿时发飙了,骂道: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好端端在家吃顿饺子,就被骂“心是怎么长的”,莫言气得半死。可这老乞丐的话,却是义正辞言,掷地有声,但听起来总感觉什么地方不对……但老乞丐最终赢得了道义的胜利,吃掉了莫言家的半碗饺子。

也许老乞丐知道了莫言的今天后,还会觉得是自己成就了莫言。

(2)正因为自己的价值无穷大,别人价值为0,所以有些人总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因此他做什么都是可以的,他做什么都是理所应当的。

为了得到蝇头小利,恩义什么的不重要,踩着你的肩膀前进是小事,踩着你的尸体过路也不算什么!

熊博士因为学术能力突出,被某教授玩命打击,哪怕熊博士对她客气万分,某教授依然觉得熊博士在阴谋伤害她。

最后熊博士在教授发配支教、匿名污告、故意刁难和当众侮辱下成长起来,成了知名学者。

某教授开始在整个单位哭诉:她培养出了熊博士,熊博士不给她个几十万,简直是忘恩负义。

遗憾的是,由于某教授给领导哭诉时声泪俱下,领导多半觉得这是真的。

这就是所谓的“心穷”,因为他们的世界里只有自己,俗称“我弱我有理”也叫“被猪油蒙蔽了心”。

电影《白昼流星》里青年A在偷钱时也说:

“老主任是个骗子,我们这么穷,他怎么会有钱。”

这就是典型的“心穷”。

人们都相信,恶人作恶都是被环境逼的。

但是,很多人不会明白一个道理:

“我们被人伤害,不是我们可以伤害无辜者的理由。人之所以善良,是因为他们选择如此,而不是因为环境导致或者本性使然。”

美国心理学工作者把这类“心穷”叫做“自我背叛”。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自我背叛”,特别是第一个阶段,即:

(1)自我开脱

当我们发现自己行为,可能会“损人利己”时,我们会找理由给自己开脱。

比如,我忙于学习英语没写文,我会对大家说,是担心大家节日没时间看文。

如果“自我开脱”用多了,人会进入第二个阶段。

(2)放大别人缺点,伤害无辜者

这时,人们会把自己自私的理由,归结于是对方犯错导致。

比如“我出轨是因为老婆不体贴”、“我讲课乱讲是因为学生不好学习”、“拍不出好电影是因为观众垃圾”。

说实话,当人走到这步时,他的认知就已经扭曲了,需要教育或者心理工作者介入。

庆幸的是,大部分人会在这个领域止步,因为他们大脑隐约还是知道“这不过是个借口,我还是有过错的”。

遗憾的是,还是有人会走入第三阶段,这就是所谓的“误入歧途”了。

(3)替罪羊之盒

“替罪羊之盒”是美国亚宾泽协会提出的概念,即一个人觉得,别人都应该无条件供养自己,因为他们都是有罪的。

他们最大的罪,就是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垫脚石。

这样的人就已经在犯罪的边缘了,也就是真正的“心穷”。

03

我很幸运,我曾经在走到第二阶段时,被我导师挽救了回来。

我日夜在网吧沉迷魔兽世界,不去上课,因为:我明明高考成绩590,为什么某学校在云南的录取线就是600多,而对上海本地就是507。

导师派我去辅导一个同样沉迷魔兽的高中生,当我看到他妈被逼到跳楼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

我突然发现:我因为只看见了自己,只实施了对自己有利的活动,从来没想过,这种活动对自己最亲近的人,是多么大的伤害。

为此,我总结出了跳出“心穷”的4个步骤。

(1)埋怨别人

当你遭遇挫折时,这个时期是必要的,不过你必须醒悟一件事:埋怨什么都改变不了。

(2)自我放弃

很多人在这一个时期里沮丧,但沮丧是有一个好处的,它会集中很多心理能量来对内思考。

只不过如果缺乏外力帮助,人会迟迟找不到解决方案,并永远困在这个时期。

(3)认知自己

这就是最关键的步骤,它把一个人的痛苦转化为成长的力量。

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认知自己是一件最难的事。

要有那么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告诉你一个道理。

“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和你一样是有价值的,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动机。如果你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行动,不仅会撞上社会这面巨墙,还会被他们所抛弃。”

“你要认清自己的能力,自己的需求,选择一个恰当的方式融入社会,从而获得你想要的东西。”

心理学家把这个过程叫做“社会化”。当然,学校里的“社会大哥”显然与这个定义是相反的。

(4)成为自己

到了这一阶段,人便摆脱了心穷,他知道怎么用自己的长处,去赢得社会竞争。

只可惜,帮助别人认知自己的“导师”真的很少很少。

所以罗素有这么一句话:

这个世界最大的麻烦就在于,傻瓜与狂热分子对自我总是如此确定,而智者的内心却总充满疑惑。

如果你足够幸运,走出了“心穷”。

那我真的希望你能够渡一些可渡之人,只为让这个世界不再悲惨。

毕竟,人类之所以痛苦,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明明深陷绝境,却永远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

剑圣喵大师,百万畅销书作家,500万粉丝个人帐号意见领袖,省高校心理协会常务理事,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情绪管理达人,陪同读者成就强大,愿得我心如明月,独映寒夜迷途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