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看到女儿洗澡:极端的爱,远比恨可怕

文:剑圣喵大师

01

知乎热榜上有这样一个提问:

“我作为女儿洗澡被爸爸撞见,爸爸还觉得无所谓。我要怎么缓解崩溃情绪?”

该提问的描述是这样的:

我正在洗澡(女生,已成年)爸爸没有敲门就直接推门进来了,我很快把门关上了,但身体已经被他看了个遍。

我怀疑他是故意的,他说不知道而且还说那又咋了,一家人怎么怎么的。

我心里很难受感觉自己被触犯底线,而且最近跟爸爸有矛盾基本他一回家就爱找我的茬。我会躲在房间里哭。妈妈也不理解我,会在门外大声问我还想要怎样?

大声的让我爸爸以后不要搭理我,说她也不想看到我。(妈妈性格很强势,说话很恶毒)爸爸就跟妈妈说我是谁啊?干嘛生她的气。

到最后就成了我的错(父母从来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总喜欢把错误归集到我身上)在妈妈的观念里我不应该发脾气,我应该包容他们的所有,不管他们如何对我,我都要逆来顺受。我不能有情绪,应该每天快乐,不然就是错的。


知乎里所有的高赞都在强调,父母要尊重女儿,或者建议女儿在洗澡时要锁上门。

其实,这些都不是这位女儿痛苦的关键点。

她之所以痛苦,不在于自己的身体被父亲看光了。

而在于,她感觉在这个家庭里,自己的一切都是属于父母的,包括她的身体。

甚至知乎最高赞还颇有“趣味”地讲述了“爸爸早就把女儿看光”的事实。

父亲看到女儿洗澡:极端的爱,远比恨可怕

这样的回答恰恰代表了很多父母的心态。

我养育了你,就应该掌控你的一切。

正如女儿描述的那样,父亲在推门看见女儿全身后,第一反应是:“那又咋了,一家人怎么怎么的。”

其实,这不仅仅是尊重子女的问题。

而是中国原生家庭有一种很偏激而且差劲的亲密关系处理模式。

我把它起名叫“纯粹的爱”。

即爸爸爱你,那爸爸就不会计较你的所有事,爸爸对于你,除了爱这种情绪,其他什么情绪都不会有。

因此,你对爸爸也应该这样。

这类观点不止一次在国产家庭伦理剧中出现过。

一个不断折磨子女的父亲,总要在结局时突然转变,然后一家人大团圆结局。

哪怕原著中的结局根本不是这样,改编成电视剧后也要替主人公原谅父母。

总之就是“都挺好”。

父亲看到女儿洗澡:极端的爱,远比恨可怕

原谅我直说。

这种“纯粹的爱”,对于亲密关系,只能是一种伤害和摧毁。

有一件事很奇怪,中国无论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思想都极其强调“辩证法”的。

即所有事物都有阴阳两面,都是对立和统一的。

阴阳相生,五行轮转,任何事物都不能只依赖于单一因素存在。

但到了亲密关系上,就变成另外一种价值观:

你必须纯粹的爱我,不能掺杂一点点的杂质。

原本孩子对父母的爱,就已经是很纯粹的。

但其中也必然包括了鄙视、警惕、恐惧,甚至是憎恨。

说实话,我爱我的父母。

我希望努力赚钱能让他们多陪我一段时间。

但不可避免,我对父母也是有负能量的,特别在疫情宅在家的这几天,甚至爆发过争吵。

有时也觉得他们可笑,明明市长都带头下馆子了,他们还是怕得不敢出门。

有时真不想告诉他们工作上的事,因为只会得出这么个结论。

“因为你不会做人,所以你遇到困难。”

偶尔也在内心抱怨父母,要是他们见识、认知都能更高点,今天的路就不会走得这么艰辛了吧!

当键盘敲下这些字时,内心依旧五味杂陈。

可是,正因为我内心对父母有着复杂的情绪反应。

我承认了自己对父母的爱中,有着恨的一面。

我对他们的感情才更长远。

因为看到他们的不足,才能体谅他们的言行。

因为讨厌他们过去对待我的方式,才能提醒自己转变说话方式。

意识到原生家庭过去的创伤,才更期望他们以现在的方式,多陪我一段时间。

准确点来说,亲密关系中,我们产生爱,是为了维护别人。

而我们产生了恨,是为了维护自我。

爱和恨少了其中一个,亲密关系的双方:自我和他人,就会缺失一个,这段关系就铁定不能持久。


02

而中国式纯粹的爱,只会迎来偏激和极端。

由于“他是你的父母啊,你怎么能恨他呢?”这类主流观点的存在。

孩子对父母的抱怨表面上是停止了。

可是停止了,就表示消失了吗?

没有,只是看不到了而已。

但在它隐藏的这段时间,这种恨越发的扭曲,越发的强烈,逐渐积累到一个爆发的时候,能量就很惊人。

所谓光越亮的地方,影子也就越黑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心理与传播学理论中,这叫“沉默的螺旋”。

比如,饭圈就是一个极度强调“纯粹的爱”,不允许对偶像使用中性词进行评价。

一旦发现对偶像有不满,就会被群起攻之。

粉丝们,觉得他们这样做是维护了偶像。

其实,他们是真正害了偶像。

原本,发表负面评价的人,可能是对偶像不了解。

这时,如果不能那么急于展现攻击性,双方进行一定沟通,对方是可能改变态度的。

但如果让对方强行闭嘴了。

那只会把这份“恶感”给积累下来。

最后在某一个时候就爆发了,这时就必须用更强烈的手段镇压。

继而这种镇压又会迎来更强烈的反噬。

在我本人咨询的很多案例里,饭圈孩子之所以出现这钟“纯粹而偏激式的爱”,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环境有关。

他们被一种扭曲的爱对待,他们自身不被正视和看到,所以他们逃离了那段伤害性关系。

可惜,他们无意识里,却把“纯粹的爱”这种不良亲密关系模式潜意识学了过去。

比如,上文中当女儿被父亲推门看光时。

父亲应该询问女儿:这样的行为,为什么让你感到不适?

说实话,这个父亲当时说句:“我当时没意识到”。

也比“一家人就是看见了又怎么样”来得好。

前者至少有改变的空间。

后者就直接否定了,子女有发出抗议的权利。

其实我理解家长可能在这个时候不懂得如何处理尴尬。

但这个时候,妈妈为了维护家长权威,坚定和爸爸站在一起,要求女儿消除一切情绪理解家长。

这就变成了“中国式认错”,标准的“对人不对事”。

矛盾就大大升级了!

“无心看见洗澡”原本是个几句解释就可以消除的误会。

而妈妈的“不允许有情绪”,立刻把关系转变成了“东风压倒西风”。

在官场上,这种“逼你低头”的服从性测试,本身就是对一个人的摧毁和控制。

难道,我们要把这种关系搬到家庭里来吗?

所以,这种“纯粹的爱”远比“纯粹的恨”要可怕的多。

父亲看到女儿洗澡:极端的爱,远比恨可怕

03

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

经常小吵的情侣,可能关系还更牢固。

一直迁就对方,把对方看得比什么都重的恋人。

很可能某天头也不回地就离开了。

而杀害舍友的大学生,往往都是沉默寡言的。

开学经常爆发争执的寝室,毕业了反倒关系最铁。

为什么呢?

因为当正面情绪极端化后,是可以轻松倒向负面情绪的。

“纯粹的爱”在某个瞬间,可以轻易变成“纯粹的恶意”。

“纯粹”本身就是要屏蔽思考能力,屏蔽其他选项的。

当人走上这条路时,他便成了一个认知力低下的傻子。

一旦认知力低下,被人牵着鼻子走就很正常了。

就好比一个人从小被灌输“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的,你不需要思考和情绪,你只要服从就行的人”。

可能某一天,他遇到一个视父母如祸害的人,这个人又恰好煽动力强,口才棒。

那孩子可能就立马倒戈了。

《乌合之众》一书这么写道:

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的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所以,允许你的孩子、恋人、配偶有负面情绪。

这是保证关系能够长远的措施。

从亲密关系对象的负面情绪中,你能看到他的真实存在。

引导和尊重对方的真实存在,才能为亲密关系留下充足的空间。

如果一段感情,只允许有爱,不允许有其他任何一种情绪。

那这种爱的能量无疑是太过充足了。

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太充足到迟早有一天,爱变为洪水猛兽,在恨的带领下,淹没你心灵的任何一个空间。

----------------------

作者简介:剑圣喵大师,百万畅销书作家,500万粉丝个人帐号意见领袖,省高校心理协会常务理事,****·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情绪管理达人,陪同读者成就强大,愿得我心如明月,独映寒夜迷途人。

著有《优秀的人,从来不会输给情绪》《掌控情绪,从来不靠忍》《别让情绪,毁了你的努力》正在热销中,微信公众号:剑圣喵大师(ID:swordpai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