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最出名的菜肴是猪肉炖粉条、酸菜炖粉条、小鸡炖粉条等等,很多南方游客来东北,都必须尝尝这几道菜,吃上一口,让人想的连心贴肝,唇齿留香,余味无穷,多年不忘,留下长久的好念想儿。

这几道名菜的食材,都是用东北的土豆漏制的粉条炖成。土豆学名叫马铃薯,东北的乡下人都叫它土豆,约定俗成。假如,突然有人叫它马铃薯,大家感受还不太习惯。用土豆加工出来的粉条营养价值高,口感爽滑,劲道、抗煮,经常常食用有减肥的功效,是广大女性的喜欢菜肴。

现在,粉条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但是,人们还是钟情于农村里用笨办法漏出来的土豆粉条,喜欢那原汁原味筋筋道道的味道。

土豆成熟早于其它农作物,土豆秧黄了以后,就开始收获土豆了。收获土豆的时候,首先把垄上的土豆秧清理干净,然后用马拉犁杖把土豆垄从中间豁开,白花花的土豆马上裸露出来,用土篮子捡成堆装好麻袋,就可以用马车拉回家去。各家各户选择没有让嗤虫嗑过,大而圆的土豆留下窖储藏冬天吃,剩下的小土豆就送到粉房里去做粉条。

当年,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季节性粉房,粉房做的粉条除供应社员自用外,也对外加工一些,增加社员的收入。

粉房一般都开在生产队院子里。土豆收获以后,粉房马上也随之开工。院里垒一个很大的水泥池子,里面放半池子水,土豆用马车拉来,卸到池子外面清理一遍土后,装进池子里面再一次进行清洗。土豆带泥土较多,形状又不规则,表面坑坑洼洼,人就用大木头耙子来回搅动,遇见有个别的土豆上泥洗不掉时,人就要下手去搓洗。否则,漏出的粉条会很牙碜,影响口感和颜色。

洗好的土豆,要进行搅成碎块,为能够上石磨进行磨成浆水。搅拌工具是一个状如木头箱一样的土制设备,上面有一个木头漏斗,下面是由木头磙子组成简易搅拌机。将洗净的土豆倒进木头漏斗里,漏斗的下方紧连着一个木头磙子,直径大约有20厘米,上面钉有一寸长的扁钉子,两头各有一个木头摇把。搅土豆时,两个人分别摇动摇把,一边加进去土豆,一边用力摇动,这样,土豆就会呈碎块状,保证土豆能够在石磨上的磨眼顺利漏下去。

磨土豆粉是漏粉条最关键程序。磨土豆粉的设备是用石磨,磨盘的磨盘很大,直径大约一米左右,厚度约有20-30厘米。磨盘的上方在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盆,水盆的底部钻有一个小眼,是漏水用的,眼里插着一个秫秸稍,利用插进眼里的秫秸稍倾斜度大小,来调节水流的大小。在磨盘的底部,有一个水筲接着磨好的土豆浆水。

将搅碎的土豆块放到石磨上面,石磨的漏口就会把碎状的土豆块漏进磨的里面。拉石磨用马或者毛驴,双眼用黑布蒙上,人一边在旁边喊着“得驾”驱赶马或者毛驴,一边往石磨石添破碎的土豆碎料。

石磨磨出来的土豆浆水后,下一道工序是过包。粉坊里有很多大缸,用来给土豆浆水过滤用的。在房梁上固定一个木头做的十字架,十字架下面挂有滤布,滤布下面是大缸。将水桶里的土豆浆水倒进滤布里,人用手摇动十字架,随着晃动,滤布里的浆水就会淌进大缸里。将滤布里的土豆碎渣用葫芦瓢舀出,倒进盆里,进入大缸里的土豆粉经过沉淀,就成为了粉坨子。

搋面,这是漏粉中最关键的工序。将一定数量的土豆淀粉从缸里抠出来,放进大的瓦盆里,然后加白矾和开水。加多少白矾,每个粉匠都有自己的绝活,一般是不外传的,也可以说是祖传的诀窍,外人想知道是不可能的。白矾的量多少是做粉条的关键。兑好白矾之后,就开始搋面了。这是一个力气活,妇女是干不动的,得用棒小伙子来搋。在瓦盆里搋面,用力的火候必须得掌握好,力大了,会把瓦盆的底搥漏了,力小了,是搋不好的,所以力量的大小必须得整到位。一直到白粉面子搋成青色透明的胶状,而且要搋匀了,上面不能有白矾点子。

漏粉前,在大铁锅上面大约半米左右,吊上一个漏勺,漏勺的直径大约是30厘米,深度20厘米,勺底全是眼,漏一般粉条漏勺眼的直径在2厘米左右。有特殊如漏宽粉,眼是长方形的,漏细粉丝的眼相对更细,根据需要来确定各种漏勺。

锅里的水烧开,水呈翻滚状,蹲在锅台上的漏粉师傅,将活好的粉面子抓一块放进漏勺里,左手把住勺把,右手用力拍打粉面子。这个时候,“哒哒、哒哒.......”发出来有节奏地声响。随着师傅手磕打漏勺的节奏,乳白色的粉条儿从勺底漏出来,它们以固定的角度和弧度,缓缓的落入盛满热水的大锅里,热的粉条沉底滚动几下又逐渐升起来,等晾凉后又飘上来。这时,在锅沿旁的地上,有准备好另一个大盆子,里面盛满凉水,人用长长的木头筷子从锅里将粉条顺着锅沿夹出,放进锅旁的凉水盆里。

从凉水盆里捞起的凉粉条,漏粉的人往自己的左臂上挂,左手握住凉粉,上面缠到左臂的肩膀上,大约缠到3米左右,右手拿起铁剪子剪断粉条,挂到秫秸上。等到秫秸上面挂满了粉条,两个人抬到屋外面。外面已经搭好了架子,放在架子上,进行晾干。地上的水盆里的水由于用一会后就会由凉变热,必须得勤换,否则盆里的粉条就不会凉。

凉在屋外面的粉条干晾到八分干的时候进行捆粉。这时的粉条还没有干透,不容易折断,非常的好捆,否则等干透了再下架,捆粉条的时候就会折断。先捆成一斤左右的小捆,大家叫它名为小把,长度大约是40厘米左右。捆粉用的是高粱秆,在粉条的中部转一圈后打成一个活结,将高粱秆的末端插进粉条里即可。然后,将20小把,也就是20斤粉条分四层,一层5小把捆成一大捆。

漏粉都是在秋天这个季节,气候宜人,阳光充足,粉条晾晒干的快。也有在秋天漏不完的,冬天漏粉粉的,由于粉条没有办法晾,只能放在外面冻上。老百姓管这种粉条叫“冻粉”,冻粉只能临时吃,不能久存,所以,很少能够吃到冻粉。粉条晒干后,怕压怕折,要找个安全的地方保管。

以前的土豆粉条,口感好,筋道,抗煮,滑溜。现在市场上卖的粉条放进去很多添加剂,颜色白的有些吓人,抗拉又抗拽,想要折断非常不容易,非用铡刀铡不可,放锅里煮,烂的非常快,炖什么东西,没有等其他东西先烂,它先烂了,黏糊糊的,一点粉条味道也没有。

我真喜欢那个年代农民自己漏的土豆粉条,吃的味道纯,品的情深,心里甜甜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