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木头经过几个年头,有的缩了水,窗户扇与窗户框中间产生了很大的缝隙,有的是经过风吹雨淋,腐烂掉了边,少了角,都需要在糊窗缝儿期间糊严实合缝,保证冬天不进风。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这个活非要一定放在最后面进行,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旦窗户糊上了窗缝儿,一个冬天就不能随便开窗户,一直要关到明年的春天。

“猫冬”这个词,东北人最熟悉,并且都有过亲身体验。“猫”字用在这里是形容词,藏一个地方不动的意思。好像猫儿叼一块肉,躲在墙角旯旯偷偷地吃,非常乖巧的样子,很是可爱。冬天,东北人躲在家里防寒的情景,不知道让哪个文人骚客看见了,给起一个名字叫“猫冬”,很形象,也很亲切,东北人都认可。

“猫冬”之前要干的活很多,扒炕抹墙,挖菜窖储土豆、白菜,淹酸菜等等。这一切准备差不多了,已经进入了初冬。快封冻之前,选择一个晴朗的天,开始做一项重要的活:糊窗缝儿。

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这个活非要一定放在最后面进行,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旦窗户糊上了窗缝儿,一个冬天就不能随便开窗户,一直要关到明年的春天。所以,糊窗缝儿一定要等到气温下降到零下五六度才开始进行。

过去的年代,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住家也好,工厂、学校、机关单位也好,楼房和平房,窗户都是用木头制作的。木头经过几个年头,有的缩了水,窗户扇与窗户框中间产生了很大的缝隙,有的是经过风吹雨淋,腐烂掉了边,少了角,都需要在糊窗缝儿期间糊严实合缝,保证冬天不进风。

有这样一句话形容东北冬天的风:针鼻大的窟窿,斗大的风,这话一点不假。东北的冬天风从西伯利亚刮来,刮西北风时候特别多,风大气温低,雪大天寒,无孔不入通过窗户缝钻进屋里。所以,冬天糊窗户缝儿是东北人每年必做的大事情。

糊窗缝儿最好用牛皮纸,牛皮纸比别的纸厚,特别结实,糊窗缝儿也严实。以前的年代,牛皮纸特别金贵难找,只有装水泥的袋子用的是牛皮纸。所以,谁要是发现了一个牛皮纸袋子就会像发现了宝贝一样,连抢带夺地拿回家,留着冬天糊窗缝儿用。没有牛皮纸的时候,就得用报纸,那年月,报纸也很少,谁家要能弄点报纸来糊墙,糊窗户缝儿,那准是在机关、学校或者当个头头脑脑的人,才能够有得到报纸的能力。窗户纸糊窗缝儿更好,因为,花钱买,一般人家都是求亲戚,找朋友,弄一些不花钱的纸张来顶替。

最原始糊窗户缝是自己打浆子。在锅里放上水,然后加入面粉,熬成黏糊糊状就可以用了。把牛皮纸或者报纸铺在饭桌上,用剪刀裁成宽窄不一的纸条,刷上浆糊,就可在窗户外糊窗缝儿。最早的年代,农村都是一层窗户,防寒能力差,窗户缝都糊两层。后来发展为两层窗户后,糊窗户缝先糊外面的一层,外面糊好后,糊第二层,二层糊完后,在两层窗户中间放上一层锯末子,锯末子要高出底层的窗户框。放锯末子作用是为了保温吸湿。为了美观好看,很多人家在锯末子上面放一些五彩纸的纸条,然后,把最里面的一层窗户关上糊好。

糊完窗户缝儿,屋里暖和了。农民在屋里猫冬心里也踏实了。姑娘们在炕梢歘嘎拉哈玩,妇女们忙火着针线活,男人们在选明年春天的种子,老人们则坐在热炕头上围着火盆讲那些妖魔鬼怪的故事,就这样把一个个寒冷的冬天打付过去了,盼望着阳光和煦的的春天。

时代的发展,糊窗户缝已经成为了历史,东北的人们已经摈弃了猫冬的习惯,冬闲变冬忙,热情燃烧着严寒,让冰天雪地变为金山银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