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電視劇中經常會有這樣一個場景,幾個人在飯館喫過飯後直接扔下一塊碎銀子,然後很大方的說:“小二,不用找啦!”店小二點頭哈腰的再說上一句:“謝謝大爺,您慢走。”這個時候,我們不禁好奇,這樣的碎銀子究竟值得少錢,夠不夠這一桌子的飯錢呢?

其實,銀子在古代價值很高,一般時候,普通人喫飯用些銅板就夠了,除非買特別貴重的東西,纔會用到碎銀子。當真正使用碎銀子的時候,也不會像電視劇中演的那樣,放嘴裏咬一下或者用手掂量掂量就算了。如果是真正能用到碎銀子的店鋪或者酒樓,他們都會有專門的戥(deng)子,類似於小型的秤,專門用來秤碎銀子。

既然碎銀子這麼麻煩,幹嘛不用有着標準質量的元寶呢?其實並不是古人不用,而是用到的特別少,元寶的重量分爲50兩,10兩和5兩,就算是最小的5兩,平時買東西也用不到,因爲它的價值太高了,一兩銀子就能抵2000個銅板,平時衣食住行花費個一兩百的銅板就夠了,你拿5兩的元寶買個幾十銅板的菜,人家找你九千多銅板,你還得扛着回家,豈不是更麻煩。

所以許多人出門在外,帶上一些碎銀就足夠了,一桌飯撐死幾百個銅板,扔倆碎銀子只會多給,肯定不會少,當飯店遇到這樣的顧客恐怕都要笑死。

古代的時候,人們會主動將元寶熔掉鑄成最銀子,這樣便於攜帶和消費,當然,一些錢莊在收到碎銀子以後,爲了便於攜帶,也會將碎銀子熔掉鑄成元寶,總之,在古代銀子可以按照不同的用途隨意處理,所以使用起來十分的靈活。

當然,銀子也分很多種類,質量和成色也是有好有壞,當時最好的銀子就是紋銀,又稱作足銀,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聽到“這是500兩上好的紋銀”。銀子中成色的最差的就是底銀。在消費的時候,銀子的成色不同,價值自然也就不同,但是價值都很高。

在古代普通百姓家裏,很難見到元寶,有一些碎銀就不錯了,這些碎銀可以說是普通百姓的家底,只有婚喪嫁娶這種大事的時候,纔會用到。說到這裏,想起晚清之時,慈禧將數十億兩白銀賠給外國人,那是何等的恥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