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悍的人生

中年都在爬坡

十一檔的電影市場,如火如荼。

張涵予主演的獻禮片《中國機長》票房順利突破15億,成爲假期院線的一大贏家。

而張涵予也憑藉此片躋身百億影帝俱樂部,真正成爲了國內超一線的電影男演員。

提起張涵予,大家的印象都是硬漢、演技派、醉人聲線這些標籤。

可能你想象不到,這個銀幕上的硬漢其實是64年生人,今年已經55歲了,早已是人到中年。

更讓你想不到的是,他的演戲生涯直到43歲才迎來起色,真正意義上的大器晚成。

如果說40歲以後的張涵予稱得上大放光彩,那麼40歲以前的他真的可以說是默默無聞。

在成爲演員之前,張涵予是一名配音演員。

第一次配戲時,張涵予還是個初中學生,在巴基斯坦的一個單本戲,《不,現在還不》,配一個50多歲的賣藝老頭。

考上中央戲劇學院表演專業後,張涵予爲很多引進片配過音,比如《沉默的羔羊》、《教父》、《指環王》、《拯救大兵瑞恩》等。

那時候,配音演員收入很低,也沒什麼前途,張涵予是在地下室的出租屋裏度過的30歲生日。

1998年,34歲的張涵予終於首次進入銀屏,參演了首部電視劇《夢開始的地方》。

並且受到了馮小剛的賞識,從此成爲了馮氏喜劇的“御用龍套”。

他是《大腕》中是精神病院裏的IT專家,《天下無賊》中的警察,還有《手機》裏“有一說一”的節目組成員。

此時的張涵予已經年過40,跑着龍套的人生,看起來,已經沒有什麼指望了。

可是張涵予不這麼想,他始終默默磨礪着演技,他告訴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

就像那句話說的:你不是註定不勞而獲,你只是天命未到。

終於,命運在2007年垂青了這個43歲的男人,他在馮小剛的《集結號》裏擔任了男一號“穀子地”。

多年的底層磨礪,讓張涵予將這個看似卑微,實則堅韌的退役軍人詮釋得入木三分,打動了千萬觀衆。

《集結號》有場戲,拍攝的時候,張涵予身上揹着裝備,臉上用膠水粘着煤渣,東北零下20攝氏度的天氣裏,在雪地裏爬來爬去。

戲演完了,張涵予也凍傷住院了,可是他說:作爲一個爺們兒,一輩子不演幾個英雄可還行?我都40多了,這可能是我這一輩子最後的機會了,再難我也是不會放過的。

最後,張涵予憑藉這個角色,一口氣拿下了包括金馬獎、百花獎等5個電影節的影帝。

都說人到中年,人生半坡。

可是,中年的我們,真的只有等待來自歲月的裁決嗎?

40以後的張涵予告訴我們:不一定。

把40歲活成新的20歲

是對中年最好的敬畏

這些年我們常聽到“中年焦慮”這個詞。

許多40歲以後的中年人,不僅沒有迎來穩定的人生。相反,似乎到了一個不進則退的節點。

這就好比爬山爬到了半坡,前途漫漫,越走越艱難,一不小心還可能滾下山崖,連累家庭斷崖式下降。

所以,有人說:最慫不過中年人,一怕降薪,二怕失業,三怕生病。

這樣的多重壓力下,那些40歲中年人,要麼活得累得像條狗,要麼喪失對工作和生活的激情,在一畝三分地的既得利益中混喫等死。

面對中年危機,我覺得在《奇遇人生》裏,毛不易說過一句話倒是點出了問題的本質:其實,四十歲還很年輕,倒也不至於考慮這麼多,四十歲就是新的二十歲。

哲人西塞羅說:人並不隨着歲月的累積而衰老,而是隨着沒有良好的心態而老。雖然歲月增添皮膚上的皺紋;但也只有熱情冷卻時,精神纔會枯萎、鬆散。

沒有人可以阻擋歲月的流逝,但是以怎樣地態度對待中年的生活,卻會給我們的後半生帶來千差萬別的影響。

有的人越挫越勇,在歲月的磨礪中漸漸找到了方向感,於是後半程發力,逆勢上揚;

也有的人,沾染了各種甩鍋偷懶不作爲的老油條習氣,陷入間接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喫等死的怪圈裏無法自拔。

更有的人,未老先衰,從生理到心態上,都已經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油膩大叔大媽。

其實,你的後半生是好是壞,並不完全取決於你的年齡,更加依賴於你的態度。

巴頓將軍有句名言:真正考驗一個人的並不是站上巔峯的高度,而是觸底反彈的硬度。

人到中年,把40歲當成一個新的20歲重新來過,是一種遠見,更是一種豁達。

你就不會被所謂的年齡困住自己的雙手,矇蔽住自己的雙眼,你就會在機會來臨時不因自我設限而輕言放棄。

說不定,運氣足夠好,你還能像張涵予那樣,大器晚成。

而習慣於用年齡來爲自己開脫的人,則在舒適區裏無法掙脫,隨着年歲日增,而日益衰退。終有一天會面臨路越走越窄的窘境。

所以,如果在年齡上做不了一個年輕人,至少請你在心態上做一個年輕人,這纔是對中年最好的敬畏。

人生半坡,身體和思維

一定要有一個在路上

人到中年,除了保持一顆健康積極的心態,還有兩樣東西至關重要。

一是強健的體魄;二是開放的思維。

首先,不管你是富貴還是貧窮,健康的身體永遠是你最珍貴的財富。

有句話說得好:

一個人的身體健康是1,而財富、感情、事業,家庭…….都是1後面的0。 只有依附於這個1,0的存在纔會有意義,如果沒了這個1,那麼一切都將不存在。

每日經濟新聞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很多人願意花20萬元去買燕窩,卻不肯花20分鐘去跑步,健康不是用錢買來的。

人到中年,我們固然還要去追求人生的價值,可是要真正活得快樂與舒服,健康永遠是第一位的。

比如,按時喫飯,別熬夜,別過量飲酒,別憋尿,別久坐不動,少喫油炸食物,喝水多喫水果蔬菜。

再比如,定期去運動,放肆去流汗,經常檢查身體,不過度縱慾。

人到中年,再也不能在短期內野蠻生長,而是應該在長期內計劃合理,作息規律,讓你的生活適度、從容、可持續。

因爲唯有強健的身軀,纔是抵抗人生鉅變最大的底氣。

其次,就是保持思維的年輕化,在可能的範圍內自我迭代。

作家劉潤有個說法:保持開放的思維,最快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盯着身邊那些厲害的年輕人,看他們在看什麼書,做什麼事,對什麼感興趣……

而僵化與保守,恰恰是大多數中年人的通病。

向年輕人學習,意味着不斷接納新鮮事物和資訊,對知識結構和技能的鈍化保持必要的警惕。

管理學家米德曾說過:“我們所有人,都要向優秀的年輕人學習。不是因爲他們更理解未來,而是因爲就是他們構成了未來。”

羅振宇也曾對北大學生說:“變化越來越快,意味着過去經驗積累的價值越來越低。如果我有些觀點和你們的不一樣,那八成是我錯了。”

如果40歲的中年人能夠培從年輕一代中捕捉最新的信息,時刻保持知識和思維的清醒,那麼,年齡對他而言,真的只是數字而已。

人生最壞的結局

不過是大器晚成

奧斯卡影帝摩根弗里曼在好萊塢摸爬滾打了30年,直到57歲才憑藉《肖申克的救贖》一舉成名。

湘軍領袖曾國藩在翰林院清苦了大半輩子,始終養望儲材,不曾懈怠。終於迎來施展抱負的天地,成爲晚清第一名臣。

所以,成功的時間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持之以恆地付出。

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發展時區。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後面,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

生命就是等待正確的行動時機,在自己的時區裏奮力向前,對別人的成績不嫉妒,對自己的不足不避諱,你會發現,一切都準時。

宋代哲學家張載在《西銘》裏說: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憂戚貧賤,庸玉汝於成。

那些堅持終生學習,終身進步的人,終會被這個世界悄悄獎賞。

相信那些我們曾看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人,終將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顯示出意義,指引着我們更加從容淡定地走過人生的每一個20年。

請記住:有時候,你不是註定勞而不獲,只是屬於你的天命尚未到來。

比起庸碌無爲的人生,那些在跑道上不斷奔跑的人更值得我們尊敬。

說到底,就像張涵予一樣,大器晚成不過是命運使然,偶然之中其實蘊含着必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