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影評/滄瀾觀海

走進電影院之前,我本以爲《中國機長》將會和前幾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薩利機長》相差不遠,畢竟都是改編自真實事件,而且都有關於飛機遇難,且最後在機長的力挽狂瀾下,化險爲夷,沒有一人死亡。

然而,觀看之後,我發現,《中國機長》和《薩利機長》相去甚遠,如果說後者是藉着飛機失事,探討個人在面臨羣體生死時的道德徘徊,以及價值抉擇,那麼《中國機長》顯然更爲直接露骨:一羣機載人員如何在極端險境中,創造奇蹟。

本片一開始,按照都市職業片的套路例行公事,張涵予飾演的機長在低溫沖涼和溫情氛圍中,形成沉穩形象。歐豪的嬉皮笑臉、杜江的紳士風流、袁泉的大姐氣派統統在影片的頭二十分鐘內,按部就班地一一展現。

說實話,這一段,除了讓人物性格鮮明一些,並沒有太多意味,唯一有點意思的,只能是張涵予和歐豪之間“嚴師高徒”的磨礪路數,而這也只是流於淺顯。過於時裝走秀性質的影像,貌似只是爲了讓災難前的氣息更加安謐祥和,爲得就是要極端反襯後半段飛機失事時的驚心動魄。

所幸的是,劉偉強多年的導演生涯中,其靈活多變的場面操控力並沒有讓人失望。當張涵予一邊和歐豪嘮家常,一邊暢想晚上給女兒過生日時,駕駛艙裏面的擋風玻璃出現了裂痕。剎那間的寂靜,歐豪和張涵予的面面相覷,在後者用手指輕微觸碰裂縫時,玻璃碎裂,強風襲來,歐豪的身體被風頭扯到了窗外。要不是有安全帶硬拉着,歐豪將會在幾千米的高空被甩出機外。

從這一刻開始,《中國機長》像是林超賢的《紅海行動》中的幾場戰爭場面,擁有相當抓人眼球的生死時刻。

劉偉強在營造飛機失事的險境上,擁有《紅海行動》中一樣的影像邏輯。他會在災難發生時,讓歐豪的生死難測、張涵予的拼命挽救打頭陣,之後便是讓袁泉和其他機艙內成員用反常的平靜與之對比。隨後便是險情擴大,機艙內開始泄壓、飛機搖晃、氧氣銳減,當險情蔓延開來時,乘客極端恐慌的情緒、杜江奮力向前的身姿、袁泉極力維持秩序的氣場,全部交融在一起。

更爲重要的時,當飛機失事之後,陸地上的各個航班調度室、軍事管制點,與此次航班有關的所有部門都開始攜手合作,爲失事飛機找尋生還方法。

交叉敘事、角色的細緻分工,讓《中國機長》在5條以上的敘事線索中不但沒有紊亂,而且讓整個空難事件成爲羣策羣力的一次生命救援。劉偉強一方面讓張涵予在面對積雨雲的包圍時,做出精密的飛行策略,另一方面也讓所有的空中調度適時穿插其中。鬆弛有度的節奏感,讓本片從歐豪飛出窗外,到他最終踩下制動的這段奪命歷程,堪比好萊塢災難大片。

因爲劉偉強並沒有只是依賴特效展現災難,如果僅僅如此,相信把《中國機長》與同類型的頂級災難片相比,還是相形見絀。然而,將歐豪的險境始終作爲隱形炸彈、將張涵予的飛行策略作爲生死決定、將袁泉的秩序維護作爲溫情手段、將地面調度室作爲險情另一層面的反應,這種不同身份、不同處境的敘事維度,讓“飛機失事”顯得不再孤立無援,而是引人矚目。

對於一部商業片來說,講述災難永遠只是基礎層面,將災難最大程度地與每一個人相聯繫,從這一極端事件中催生出不同人的態度,甚至是態度的轉變,纔是高級的商業片表達方式。《中國機長》就此而論,基本合格。

不過,不知道是基於何種原因,當張涵予拯救了全機人的生命後,照說,電影本該在此處結束。可爲了完成這種一次又一次的英雄禮讚,影片開始陷入慨嘆中。不但讓乘客表達敬佩感激之情,就連其他人也逐一出現,突出張涵予的英雄氣概。

不過,僅就《中國機長》在本該表現的空難橋段,的確做到了國內目前商業片的極致,光憑這一點,也就足夠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