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冬天,11月12日上線的《鶴唳華亭》估計成了不少人的追劇選擇之一。

《鶴唳華亭》前幾集最吸引眼球的或許是劇情的不斷反轉,讓觀衆有過癮的觀劇體驗,但同時也催生了不少批評,因爲劇中的陰謀反轉次數略顯太多,前後的情緒與不斷揭示的真相也未能連接完美,有網友將其稱爲“俄羅斯套娃”式反轉,雖然有些吐槽意味,但也是非常形象的了。

雖然不夠精緻,但筆者仍然被《鶴唳華亭》所表現出的劇情起伏所吸引。國產古裝劇有太多溫吞注水莫名其妙的作品,相比之下,《鶴唳華亭》的反轉未必精緻,卻有足夠的服務觀衆的誠意,至少讓大部分觀衆都有追下去的意願。

況且,《鶴唳華亭》在演員表現方面幾乎沒有出現什麼紕漏。無論是羅晉飾演的皇太子蕭定權,還是女主角李一桐,又或是戲骨擔當黃志忠、張志堅 、苗圃、王勁松等人,都深深沉浸在了劇情之中,整體來說,《鶴唳華亭》的質量是不錯的。目前豆瓣7.5的評分也基本體現了它的水平。

但隨着劇情進展,又有新的批評聲音出現。這部劇中,羅晉飾演的皇太子蕭定權可謂是個性和成長環境都非常複雜的人物,他一方面重感情、識大體,有心計又不濫用,一方面卻又是少年心性,遇事能退則退,還十分重視父皇對自己的感情。

而黃志忠所飾演的皇帝又是個玩弄權謀帝王權衡之術的硬角色,加之蕭定權的大哥、大哥背後的李柏舟、趙貴妃等人聯合對抗,自己的老師又是個極其端正嚴肅的好人。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導致蕭定權似乎每一集都在受委屈,每一集都在痛苦流淚,好不容易在科舉一案中似乎先發制人,剛過一集就被治得痛心疾首,而這個過程中,皇帝冷酷,老師是嚴師暗藏溫情,舅舅出兵打仗去了——結果好像是所有人都在欺負蕭定權,讓人看得倍覺壓抑。

回頭一看,這部劇居然有着六十集的體量,如果這種壓抑體驗持續下去,恐怕沒有多少人能堅持下去。

講述帝王父子關係的電視劇和電影不少。國內的歷史劇、朝代劇多有涉獵,畢竟這種關乎皇位傳承的宮中祕聞向來有着吸引力。而韓國也拍了一部《思悼》講述古朝鮮的一個帝王家族悲劇,宋康昊飾演的英祖將自己的親兒子世子鎖入米櫃中,導致後者活活死在櫃中。

《思悼》是部好電影,也是韓國當年拿去申奧的電影。舉這個例子的意思是,帝王父子間的仇恨其實有深度可挖——有可能是人性方面,也有可能是朝堂的勢力糾葛,也有可能變成了親情的變質和異化。

《鶴唳華亭》中,與部分觀衆的吐槽不同的是,筆者認爲羅晉的演繹並沒有什麼問題。與其說演員,倒不如回過頭來看蕭定權這個人物的內核和成長軌跡——他聰明、多才、正直、重情,有時怯弱,有時勇敢。他與父親,與皇帝之間的矛盾其實源於後者逼着他成長的那個方向與他想要的不一樣。

帝王之術,玩弄權謀平衡,向來是那些聰明皇帝的拿手好戲。就像王勁松和張志堅出演的另一部神劇《大明王朝》裏的嘉靖一樣,聰明絕頂,但都用在了爲自己斂財又保護名聲這樣的事上去了。

蕭定權與皇帝的矛盾,其實倒不如視爲老師與皇帝兩種不同的帝王之道的衝突。而這種衝突的本質在於,他們孰勝孰敗,其實意味着下一個皇帝的性格和方略,皇帝想要在蕭定權這張白紙上撒上一些黑色,但蕭定權未必願意這樣,除非萬不得已,於是大夥兒都逼着他往這條路上走。

說到底,蕭定權前期的哭哭啼啼也是邏輯可以自洽的。

筆者認爲,更大的問題反而在於這部劇的長度——六十集中,如果只有套娃式反轉和不斷壓抑、爆發、壓抑的重複情緒,很多觀衆都會被磨走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