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丑在槍殺默裏之前,像是道德宣判官一樣,對哥譚市社會下了一個判語:每個人都對彼此大喊大叫,根本沒人設身處地地爲他人着想。當我們回頭看小丑所謂“反社會”的所作所爲:先是槍殺三名韋恩企業的僱員,之後殺死了曾經陷害他的工友蘭德爾,最後在公衆媒體上槍殺脫口秀名人默裏。

魔鬼影評/滄瀾觀海

看完《小丑》之後,最讓人感到疑惑的,不是它擒獲了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而是片中的小丑亞瑟,他所遭受的傷害到底是什麼?在性格轉變之後,他對社會的反抗又是什麼?一、社會對亞瑟的傷害

影片開始不久,亞瑟在街邊拿着廣告牌表演。隨之而來的,是幾個街頭小流氓,奪過廣告牌,在戲弄完亞瑟之後,便開始對其拳打腳踢。相信這樣的事情,在亞瑟平時上班過程中,經常遭遇。這一點,從他周圍工友的身上可見一斑。

矮小的侏儒,肥胖的大高個,黑人、老者。這些都是社會上的弱勢羣體,只能做這種低三下四、受人白眼的工作。而亞瑟,他就是個患有狂笑症,難以控制情緒的異類,他像是活該受人歧視,難以逃避折磨的可憐人。

沒有社會地位,這是亞瑟的第一重難。

然而,即便工友們同病相憐,但依然會爲了利益,陷害他人。大胖子蘭德爾,在亞瑟因爲槍支事件被開除之後,絲毫沒有感到愧疚,而是和其他工友一樣,嘲諷亞瑟丟掉飯碗。

人情冷漠、毫無尊重,這是亞瑟的第二重難。

受盡這一切苦難的亞瑟,最起碼有一個對他無限關愛的母親。在街頭遭到毒打之後,他尚且能感受到母親溫暖目光的愛撫;在被工友出賣之後,還可以在與母親看脫口秀時,溫馨一笑。

不過出身於哥譚市這種腌臢叢生的地方,如果你從來不知道父親是誰,那你可能真的是從垃圾堆裏撿來的。這不是個笑話,亞瑟就是如此。而且母親對他所說的一切,是摻雜着血淚揉成的精神謊言。

尋不到自己的根,這是亞瑟的第三重難。

除此之外,因爲被欺凌以至開槍殺人;想做個脫口秀演員,卻屢遭嘲笑;精神虛妄,在產生愛情幻想後,最終覆滅。這些痛苦,催逼着亞瑟一步步從道德的守夜人,變成道德的掘墓者。

而當整部電影結束之後,你已經無法分清楚,究竟哪種原因是亞瑟變成小丑的根源。是他母親的自戀性人格,成爲亞瑟原生家庭的原罪?還是哥譚市亂象叢生的政經狀態?我們無法給出確定答案。不過與此同時,電影《小丑》卻給出了另一重要的答案:無論如何,小丑,終將會誕生,而且無法避免。二、小丑對社會的反擊

在影片結尾,整個哥譚市陷入了徹底的混亂,普通民衆紛紛走上街頭,遊行、示威、扔燃燒瓶、毀壞公共設施。這一切的導火索,便是小丑舉槍殺死了他曾經的偶像默裏。

小丑此時像是坐實了“反社會型人格”的罪名,他無處申訴,但是,他也無需申訴。

當我們回頭看小丑所謂“反社會”的所作所爲:先是槍殺三名韋恩企業的僱員,之後殺死了曾經陷害他的工友蘭德爾,最後在公衆媒體上槍殺脫口秀名人默裏。

謀殺五個人,能讓整個城市爲之效仿嗎?不可能。小丑能夠放出哥譚市的這股洪水,在於他的兩次槍殺,挑起所有底層民衆的怒火。

不管是韋恩企業的員工,還是脫口秀明星默裏,他們都是既得利益者的代表,或者本人。托馬斯·韋恩在對三名員工的所作所爲毫無瞭解的前提下,便致言哀悼,而對謀殺犯在毫無所查的前提下,做出道德上的貶低,這讓大多數底層民衆愈加憤怒。

因爲謀殺事件,對於不瞭解案件真相的人來說,只能在法律層面予以制裁,而難以從道德層面進行判定。小丑在槍殺默裏之前,像是道德宣判官一樣,對哥譚市社會下了一個判語:每個人都對彼此大喊大叫,根本沒人設身處地地爲他人着想。

這個道理近乎於流俗,但是它鍼砭時弊的力道卻從未減輕。

亞瑟從來都不願意變成小丑,只是哥譚社會讓小丑找上亞瑟。就像片尾的DC彩蛋,蝙蝠俠的父母被槍殺,終究歸罪於小丑,然而托馬斯·韋恩本身對底層的傲視、物化、鄙夷,像是一道催命符,終究會貼在他那看似不可傾覆的財團大廈上。

所以,當我看完《小丑》之後,傑昆·菲尼克斯內斂卻瘋狂乍起的表演,讓亞瑟的遭遇與小丑的反擊奇妙地混爲一體。這看似像“報應”一樣的因果輪迴,卻暗藏社會悲劇的無可挽回。

小丑最讓人痛心的一刻,並不是被人虐打歧視,而是在抽完煙之後,冰冷地用枕頭謀殺了他摯愛的母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