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過幾十年的試煉,TVB早已具備了成熟的運作基底,加之近幾年內地市場對新時代港劇的需求,以及對本土港劇懷舊情懷的爆發,類似《金宵大廈》這樣優質又能引起共鳴的劇集,既打開了大衆對本土港劇記憶的閘門,也讓香港本土類型劇重新抬起頭顱。由陳山聰、李施嬅、高海寧主演的《金宵大廈》,以充滿傳奇色彩的香港“香檳大廈”爲原型,兩集一個單元故事,共有十個故事、二十集。

文 | 直言不會

在大時代浪潮的拍打下,隨着局勢動盪、市場狹小、製作固步自封以及演藝人員枯竭,很長時間以來,港劇式微已成爲老生常談的話題。但這兩年,隨着TVB與內地視頻網站的合作,以及對自制劇的用心發力,《飛虎之潛行極戰》《再創世紀》《鐵探》以及《城寨英雄》《律政強人》《天命》等劇頻頻給人驚喜。

今年以來,繼醫療改革劇《白色強人》引起兩地觀衆熱議後,TVB翡翠臺新劇《金宵大廈》再次引爆社交話題。

《金宵大廈》引兩地熱議,本土港劇能否再掀“奇幻浪潮”?

由陳山聰、李施嬅、高海寧主演的《金宵大廈》,以充滿傳奇色彩的香港“香檳大廈”爲原型,兩集一個單元故事,共有十個故事、二十集。現已播出到14集的該劇,最早因題材與卡司陣容被安排在TVB週末檔,隨着劇集的升溫已調整到了週一至週五的黃金檔。豆瓣評分現爲8.5分,這一成績高於《白色強人》的8.3分,放在TVB劇中不僅題材少見,豆瓣評分也實屬亮眼。

作爲一部充斥着懸疑驚悚感的都市寓言劇,《金宵大廈》究竟有何魅力?透過《金宵大廈》,“復甦”中的港劇又釋放出了怎樣的信號?

奇幻懸疑+都市寓言,《金宵大廈》的“人間志怪錄”

“愁悴如何自控,悲哀都一樣同,情意如能互通,相分不必相送。放下愁緒,今宵請你多珍重,哪日重見,只恐相見亦匆匆……”

1957年,位於九龍尖沙咀金巴利道16至20號及加拿分道40至46號的“香檳大廈”拔地而起,地段繁華可見的該大廈下層爲商場建築,上層爲公寓住宅,匯聚了攝影器材、名醫與明星,曾經風光一時。直到80年代,隨着香港房地產市場的飛速發展,遍地高樓起,香檳大廈的光芒逐漸被其他高樓大廈所掩蓋。

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香檳大廈更是成爲了“有色行業”的聚集地,盛時更有“一樓兩百鳳”的美名。到了2017年,有色行業在香港警方的清剿下亦被時代所拋棄,香檳大廈愈發褪色,只餘一些老字號古董相機店鋪見證着大廈與時代的更迭。

《金宵大廈》引兩地熱議,本土港劇能否再掀“奇幻浪潮”?

這座在香港曾名震一時的“香檳大廈”,便是《金宵大廈》中的大廈原型。以香檳大廈爲原型創作的《金宵大廈》相對而言屬於小製作,由葉鎮輝(《乘勝狙擊》監製)導演,羅佩清(《降魔的》編審)擔任編劇,男女主演則分別是陳山聰和李施嬅。大衆對陳山聰的認知多來源於《非常岳母》裏鄭守業、《殭》中的凌風等角色,此次在《金宵大廈》中陳山聰首部擔任男一號。女主演李施嬅則出演過《肥田喜事》、《少年四大名鋪》、《宮心計》、《天命》等劇。班底陣容與卡司雖不華麗,但卻很有保障。

作爲原型的“香檳大廈”充滿了傳奇與流言,“金宵大廈”自然也不例外。在這座“不需要保護”的老舊大廈內,房東、黑貓、保安、空姐與其他形形色色的租戶,穿梭其間共同交織着一個又一個充滿傳奇與驚悚色彩的故事。

具體來看,《金宵大廈》共有兩條敘事線,一是以阿蕭與Alex前世今生爲主的故事線,前世兩人分別是警察和金宵舞廳的舞女大班,從相識相戀到遭遇一系列變故,隨着劇情的展開貫穿其中,鋪展開來;今生他們則是保安與空姐,依舊從相識到相愛,但過程中卻接連有怪事發生,前世片段也不斷以夢境的形式出現,與今生環環相扣。再加上金宵大廈書店老闆林老師的小說《夢遊》,50年前的故事與當下發生的一切都能有所對應,夢境與現世交織,始終撲朔迷離。

《金宵大廈》引兩地熱議,本土港劇能否再掀“奇幻浪潮”?

另一條線則是金宵大廈內其他住客的人生故事。總是推着嬰兒車卻無人見過其嬰的奇怪少婦、家中放有人形娃娃的小食店老闆、神祕失蹤的小男孩、偷窺隔壁少女的宅男、想靠男人轉運的美女會計師……形形色色的人物被記錄在《夢》《嬰》《娃》《鴉烏》《異夢》《洞》《金丁》等10個單元故事中,編劇羅佩清曾表示《金宵大廈》,“是一套有奇幻色彩的《七十二家房客》”。

在前塵與現世的鋪展和勾連間,萎靡旖旎的老上海音樂、纏綿悱惻的愛情、深不可測的人心、和陰森詭異的現實光影縈繞其間,《金宵大廈》被封爲“年度最佳港劇”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更有人將其與此前的《十二傳說》《詭探》放在一起,視爲港劇奇幻劇的復興。

從《幻海奇情》到《金宵大廈》,本土港劇能否再掀“奇幻浪潮”?

談及香港影視的“鬼魅風”,尤其是港劇奇幻劇,最早可追溯至1976年的《幻海奇情》。

1976年的《幻海奇情》由周潤發、劉嘉玲、吳孟達、呂良偉、羅蘭等人出演,以單元劇的形式呈現了《四人歸西》《鬼妻》《歸家》《重現》《午夜電話》《兇眼》《酒》《心魔》等54個獨立的靈異小故事,每個故事在10分鐘左右,雖爲奇幻劇但整體風格詼諧幽默,更能借該劇看到香港七八十年代時的面貌。

作爲奇幻劇的鼻祖,《幻海奇情》是一代港人以及內地觀衆的經典電視記憶,就連日劇《世界奇妙物語》也被譽爲日版《幻海奇情》。

之後最爲大衆所知的便是2005年的《奇幻潮》,同樣是單元劇,在串講人鄭伊健的帶領下 ,《四人再歸西》《羨慕死人》《地獄的階梯》《我愛你》《阿媽愛你4小時》《紋身》《復仇》《星座命盤》《兇屋》《迷路》等22個靈異故事一一展現,演員包含楊思琦、曹敏莉、戴夢夢、鄧穎芝、梁洛施、吳浩康等。

衆所周知,香港地方雖不大,但卻充斥着諸多神祕的傳說。而如《幻海奇情》《奇幻潮》這種鬼怪橫行、充滿靈異色彩的電視劇內容,也一向有着固定的收視羣體。當然,作爲一間運行幾十年的電視工廠,彼時正處黃金時代的TVB也是講靈異傳說的一把好手,只是隨着對各題材內容的探索與嘗試,警匪劇、律政劇與醫療劇成爲TVB行業劇的三塊基石,奇幻劇因涉及“封建迷信”,一度被擱淺或被大衆市場所淡忘。

《金宵大廈》引兩地熱議,本土港劇能否再掀“奇幻浪潮”?

這幾年,從《降魔的》《平安谷之詭谷傳說》到今年的《十二傳說》和《金宵大廈》,多部可圈可點的奇幻劇,延續了港劇的香火,並開闢了新的方向。

《十二傳說》是TVB爲翡翠臺週日周播劇檔期而專門拍攝的第一部新劇,12集單元劇、每集2小時的故事裏,分別以狐仙、新娘潭、七姐妹等香港著名的都市怪談爲藍本,蕭正楠、張頴康、林夏薇和劉佩玥4位主演在劇中合力用科學揭祕的方式破解懸案。《十二傳說》最後一個故事即金宵大廈,所以《金宵大廈》可以看作是《十二傳說》的延續。

放眼《金宵大廈》的各個單元故事,講述何太太因失去自己孩子而企圖佔據他人家庭的《嬰》,何嘗不是對人心的探測;看似是人與娃娃交換靈魂故事的《娃》,實則是對現實生活中父女關係的關照;《鴉烏》探討的是父母對孩子的照顧;《異夢》將筆觸放在LGBT羣體;《洞》則是鍵盤俠、互聯網假象以及人與人關係的窺探。披着奇幻甚至驚悚外衣的《金宵大廈》,處處可見對人情冷暖的關照。

《金宵大廈》引兩地熱議,本土港劇能否再掀“奇幻浪潮”?

經過幾十年的試煉,TVB早已具備了成熟的運作基底,加之近幾年內地市場對新時代港劇的需求,以及對本土港劇懷舊情懷的爆發,類似《金宵大廈》這樣優質又能引起共鳴的劇集,既打開了大衆對本土港劇記憶的閘門,也讓香港本土類型劇重新抬起頭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