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誠(1321年~1367年),原名張九四,泰州興化白駒場人。

至正十三年(1353年),因受不了鹽吏的欺壓,與其弟等18人率鹽丁起兵反元,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起義軍有萬人之衆,攻下了泰州、興化、揚州、高郵等地。次年,在高郵稱誠王,國號大周。

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朝丞相脫脫率百萬大軍來攻,把高郵團團圍住,脫脫誓要攻下高郵屠城。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元廷內鬥,元順帝下詔把脫脫就地解職押往吐蕃,半路毒酒賜死。號稱“百萬大軍”的元兵,臨陣易將,軍心渙散,張士誠不戰而勝。

至正十五年(1355年),淮東發生饑荒,張士誠派兵從通州(南通)渡江進入常熟。

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陷平江(今蘇州),接着又連續攻陷湖州、松江、常州等江南地區。他把平江改爲隆平府,從高郵遷都到這裏。

至正十七年(1357年),請和降元(封爲太尉)。後繼續擴佔土地,割據地盤南到浙江紹興,北到山東濟寧的金溝,西到安徽北部,東到大海,縱橫兩千餘里,帶甲的將士數十萬。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攻安豐,殺紅巾軍領袖劉福通,趕走了“小明王”韓林兒,自封吳王(時朱元璋也稱吳王,則張士誠爲東吳,朱元璋爲西吳)。朱元璋率軍援安豐,遷“小明王”至滁州。是年,張士誠下令擴築松江府城。在元末起義的首領中,有“友諒最桀,士誠最富”之說。因佔據了吳地(今江蘇南部地區),該區域人口衆多,物產豐富,經濟繁盛。

朱元璋的地盤就在張士誠的旁邊,後屢爲朱元璋所敗,疆土日蹙。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以徐達、常遇春兩將軍,率20萬精兵,集中主力消滅張士誠。先攻湖州、嘉興、松江、杭州等外圍,使其平江成爲孤城被圍。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秋九月,被困長達10個月的平江城破,張士誠被俘由水路送往應天府,其間,一直堅臥舟中絕食。被押送應天府後當夜,趁人不備,上吊自縊而死,終年47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