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黨支部書記,他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和使命,是搬遷羣衆口中的“好支書”。

作爲易地搬遷工作組組長,他將搬遷羣衆安危放在心裏、把防控責任扛在肩上,多渠道、廣形式爲羣衆辦實事辦好事,是疫情防控中的“急先鋒”。

他就是但思飛,今年40歲,現爲思南縣雙塘街道下派麗景社區黨支部書記、思南縣易地扶貧搬遷雙塘工作組組長。

但思飛在值班點(左一)

麗景社區共有44棟樓,現有搬遷羣衆2072戶9000餘人,70%青壯年均爲在外務工返鄉人員。自疫情防控啓動以來,針對小區人員密集、結構複雜、流動頻繁等特點,但思飛快速進入戰鬥角色,迅速制定針對性工作措施,帶領幹部抓實抓好逐樓清查、逐戶排查、逐人測體溫、動態監測、小區管控等工作,以實際行動踐行着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擔當。

視疫情爲戰情,聞令而動抓防控

除夕夜,萬家燈火之時,別人跟家人喫着年夜飯,他一桶方便麪下肚,繼續堅守社區崗位,守護着居民健康,直到深夜萬無一失後才就地休息,那時已是深夜12點。

大年初一,面對社區疫情防控任務的艱鉅性,但思飛大清早毅然決然回到辦公室,結合社區實際,整理疫情防控工作措施、社區人員流動排查措施、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制定疫情防控“作戰圖”和期間居民生活“時間表”。

但思飛在辦公室辦公

“各自管好、管嚴、管緊責任區網格、樓棟,做到片區人員底數清、情況明,網格不漏樓、樓不漏戶、戶不漏人,最後到我這簽字彙總。”大年初二,在社區疫情防控工作調度會上,但思飛將各項工作落細壓實,明確5個工作組,制定應急方案和管制措施,將小區劃分爲15個網格,明確網格長、居民組長、樓長、醫生包保責任制,併合理佈局,設置檢測點,對小區進行封閉管理。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剛結束,面對疫情,作爲黨員,我希望接受組織檢驗。”這是麗景社區黨員張勝標向支部申請參與工作時的發言。

但思飛成立疫情防控臨時黨支部

爲了迅速點面結合,做到社區防控不留死角,但思飛及時組建疫情防控臨時黨支部,成立幹部先鋒隊、黨員執法隊、醫療服務隊、青年突擊隊和居民志願護衛隊,全方位做到部署、排查、包保、宣傳、羣防、羣控、關愛、服務等“八到位”。

黨旗無聲,卻能鼓舞鬥志。堡壘無言,卻能凝聚力量。頃刻間,全社區幹羣紛紛從春節假期的氛圍中抽出身來,迅速調整思想狀態,互相打氣,一鼓作氣進入戰時狀態。他帶領社區幹部和羣衆在小區設置執勤監測點,適時掌握社區進出流動情況,累計監測進出流動人員1500餘人次,勸導外來人員、車輛和小區居民2000餘人次。

把社區當戰區,多方協調穩民心

春節期間,麗景社區商鋪均放假關門,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考慮到2000餘戶居民生活問題,但思飛絞盡腦汁,他認爲打好防控戰的前提是要讓居民在家不心慌,住着安心,生活放心,確保居民“菜籃子”“米袋子”穩定。

但思飛在社區門口卡點防控現場

於是,他給麗景社區生活超市、供水站、便利店和藥房發出邀請,邀請其恢復營業,並確保供應充足、價格平穩、暢通渠道。令他沒想到的是,幾家門店都放棄過春節,紛紛趕來參與這場戰爭,堅持薄利多銷、讓利於民,全方位爲居民提供各類生活物資保障。 “我們的菜品必須要最新鮮的,每天都要經過社區檢查通過了才能擺這裏,而且要求我們必須戴口罩,不能同時接收多名羣衆聚集選購菜品,‘菜籃子’價格必須是最低的。”生活超市老闆覃軍說道。

特殊時期,爲確保居民正常生活用品供應,食綠色菜品、享綠色生活,但思飛輾轉反側,聯繫到周邊村莊的10位菜農,補充市場貨源,將“農貿一條街”建到居民家門口,多渠道增加豆類、蛋、肉等生活必需品的供應,確保疫情期間各類菜品供應充足,保障居民正常穩定生活。

重民生聽民聲,貼心服務送上門

麗景社區居民均是貧困戶,爲更好保障特殊時期居民民生生活問題,但思飛團結社區幹部黨員羣衆,內爭外引,爭取上級部門、社會各界的支持,聚焦人力、物力、財力、精力,確保打贏疫情防控狙擊戰的同時,鞏固脫貧攻堅成效也不掉隊,爲“兩手抓”注入強大動力。

但思飛爭取愛心人士捐贈物資

他積極爭取縣文明辦、團縣委、縣青年志願者協會、恒大科技等單位和愛心企業、愛心人士支持,爲麗景社區籌集蔬菜、蘿蔔、大米等生活必需品,定期爲居民免費提供一次上門服務,解決居民實際困難,避免羣衆聚集導致感染傳播。自2月10日以來,共計發放蔬菜18000餘斤。

疫情防控期間,麗景社區及周邊理髮店均未營業,有居民反映太久未理髮,但思飛聯繫縣青年志願者協會攜理髮店老闆和愛心人士,爲社區老人、小孩提供精準愛心“益剪”免費理髮公益服務活動。

同時,他向縣直部門爲居民爭取到免費口罩5000個,消毒液、醫用手套等物資若干,全力確保後勤物資供給。

與其臨渴掘井,不如未雨綢繆。省疫情防控暨經濟社會發展會議召開前,但思飛便爲社區居民就業問題發愁,他認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於是,他組織工作隊對社區勞動力居民開展全面排查,根據就業意願分類登記,建立信息庫。針對特殊困難羣衆就業需求,建立獨立臺賬。積極響應復工復產、“留雁計劃”等政策,開展全面宣傳和引導,幫助搬遷羣衆就業創業。

(貴州經濟廣播記者陳杉杉;通訊員沈登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