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8月8日,在中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連片開發、併網運行的風電基地——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一期工程開工儀式上,時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表示,受風能資源與電力市場分佈不平衡的影響,中國風電的開發建設受電力市場制約很大。張國寶最後認爲,西氣東輸可行,因爲整體上看,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缺乏能源,依然需要更多的天然氣供應,當時並沒有液化天然氣的概念,東海天然氣儲量也並不確定。

原標題:逝者|張國寶:從青藏鐵路到西氣東輸,世紀工程的建設者

記者 | 侯瑞寧

2000年2月14日,一場事關中國天然氣發展的彙報會議,在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主持下悄然召開。

彙報人是時任國家計劃委員會(下稱國家計委)副主任張國寶。他打開一張東海地圖,開始介紹起這片海域的天然氣開發情況。

“國寶同志,我讓你彙報西氣東輸,你怎麼講東海?”朱鎔基打斷了彙報。

“總理,東海和上海毗鄰,新疆則距上海4000多公里遠,如果我們不把東海目前的開發情況彙報清楚,恐怕後人會質疑我們爲何捨近求遠。”

朱鎔基點了點頭。彙報繼續。

兩天後,國務院下發紀要,決定成立西氣東輸工程建設領導小組。張國寶任該領導小組組長。

四年後,西氣東輸一線建成投產,中國天然氣行業由此拉開了大發展的序幕。

這只是張國寶參與決策的上千項重大項目之一。

張國寶是浙江紹興人,生於1944年,是一名公認的技術型官員。

他本科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先後在陝西汽車齒輪廠擔任過技術員、工程師,也在機械工業部汽車局任過職。

1981年,他獲得西安交通大學工學碩士學位。1991年起,先後擔任國計委投資司工業處處長、投資司副司長,國家計委副祕書長、副主任等職,還是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委員、協助主任分管固定資產投資、外資、重大項目審批等工作。

1999年,55歲的張國寶升任國家計委副主任,分管能源基礎交通、工業等領域。2003年,其任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並於2008年3月成爲國家能源局首任局長,直至2011年退休。

在部分媒體及業內人士看來,張國寶爲人謙和,不擺架子,態度開放,善於總結和思考問題,且願意對外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

他長期爲媒體撰寫專欄文章,即便2015年被確診患上了嚴重疾病,選擇到波士頓麻省總醫院治療期間,也在不斷地寫作。

國家能源局主管諸多重大能源項目,一直是中國政府進行反腐工作的“重點部門”,自成立起的十一年內,已有多位該局官員落馬,其中包括兩任局長——接替張國寶的劉鐵男,以及第四任局長努爾·白克力。

張國寶在國家能源局局長的位置上全身而退。在他主管中國能源事業的12年裏,中國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進入發展的關鍵階段。

他參與決策的基礎設施項目包括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世紀工程,也包括中亞天然氣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緬原油和天然氣管道,以及特高壓輸電線路、新能源基地開發建設等。

這些工程對中國能源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當然,其間也充斥着諸多爭議。

締造西氣東輸工程

20年前,西北塔里木盆地的沙漠深處,常年點着“天燈”。那些伴隨石油開發而釋放的天然氣,被認爲“無用”而放火燒掉。

當時,中石油時任副總經理史興全提出,可以在地圖上畫一條直線,將這些天然氣從新疆送到上海。西氣東輸一線的走向雛形由此形成。

1999年末2000年初,時任國家經貿委主任盛華仁考察完塔里木後表示,塔里木盆地豐富的伴生氣放空燒掉很可惜,上海作爲中國經濟較發達地區亟缺能源,建議國家建設年輸送能力約200億立方米的管道項目,將氣從塔里木外送到上海。

當時在國家計委分管能源基礎交通的張國寶接受了這一任務。

“當時國內天然氣行業還只是初生,上游勘探開發也不明確,也並不存在下游天然氣市場。”他在自己的著作《篳路藍縷——世紀工程決策建設記述》中寫道,“在這樣稚嫩的上下游條件下,建設一條世界級的長輸管線,其挑戰空前,質疑之聲自然不會少。”

彼時,中國天然氣產量僅272億立方米,天然氣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不足3%,全國的高壓管道約2萬公里,大部分爲連接單一氣田與單一用戶而建。

數個問題湧上張國寶的心頭:如果建設了管網卻沒有氣供應怎麼交代?如果要外送天然氣,這麼長距離,經濟上到底劃不划算?如果建成之後沒有效益怎麼辦?如果工程建設到一半,忽然證實產量沒有那麼大,又該如何面對投資?

在這一系列問題之前,首要的問題則是,究竟應該優先開展西氣東輸,還是先開發東海?

此前,地質部的勘探隊伍一直在研究東海的油氣資源情況,已經發現了平湖油氣田,並有了4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產量,可就近供應上海。

張國寶最後認爲,西氣東輸可行,因爲整體上看,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缺乏能源,依然需要更多的天然氣供應,當時並沒有液化天然氣的概念,東海天然氣儲量也並不確定。

作爲西氣東輸一線的氣源地,塔里木盆地當時發現的克拉2特大型氣田,日產量約1000多萬立方米。地質學家推算,其儲量在8000億-10000億立方米,預計可採儲量3000多億立方米。

針對管道的年輸氣量問題,決策層則討論了很久。

最初,盛華仁提出的建議是年輸氣量200億立方米,張國寶等人也希望按這一標準進行設計,連續供應20年。

張國寶認爲,規劃應該爲以後的發展留有餘地,以避免日後反覆進行擴建。

但保守派覺得,上游可能沒有那麼多氣,且天然氣價格較貴,擔心下游市場消化不了200億立方米。

最終,謹慎的態度佔了上風。西氣東輸工程項目按照專家的評估建議,確定運輸量120億立方米/年,管徑從原計劃的1034mm縮小到1018mm。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說服心存顧慮的各省市同意使用天然氣?

爲此,張國寶和當時中石油的領導多次前往安徽、江蘇、浙江、上海等主要下游市場,宣講天然氣的好處,請相關領導去塔里木參觀。

之後,每個省市和中石油陸續簽下“照付不議”天然氣協議。中國城市燃氣行業由此進入天然氣發展階段,並進入了“快車道”。

如果說,史興全當時給西氣東輸畫出了一條虛線,那張國寶帶領的小組,將這條線填實了。

2008年,西氣東輸二線開工;2012年,西氣東輸三線開工。

去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達到2800億立方米,佔到一次能源消費的8%,對外依存度超過45%,成爲世界第一大天然氣進口大國。

在爭議中推動特高壓

2005年6月21-23日,國家發改委在北戴河召開了一場關於特高壓輸電技術研討會。參會人超過200人,既有電工專家,也有電力設備專家。

經過三天討論後,大部分人贊成搞特高壓,有六個人反對。張國寶當時擔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是建設特高壓的支持者。

特高壓電網是指1000千瓦及以上交流電網或±800千瓦及以上直流電網。反對的焦點集中在交流特高壓建設上。

“二灘棄水”事件是讓張國寶堅決支持特高壓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灘水電站地處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與米易兩縣交界處,2000年建成,總裝機容量330萬千瓦,曾是中國最大的水電站。

當時,中國經濟處於低谷,全國電網尚未聯通,二灘水電站的電力大多隻能在四川範圍內消納,因超出本地消納能力,造成大量棄水棄電。

當時負責分電任務的張國寶稱,到處求人,幫忙解決電力消納問題。後來,他從電力部分管科技的副部長陸延昌瞭解到,從二灘送出來的電力,一條500千伏交流線路只能送90多萬千瓦。

張國寶開始認爲,要想輸送大容量電力,只有在提高電壓等級上做文章。

2006年2月,國務院印發實施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第一次將“超大規模輸配電和電網安全保障”劃入“重點領域及其優先主題”,提出重點研究開發大容量、遠距離直流輸電技術和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與裝備。

張國寶沒有想到,反對聲會持續十多年之久。對特高壓的全盤否定也逐漸從直流輸電轉向交流輸電。

2010 年12 月,23位電力行業老專家集體聯名上書,反對建設“三華聯網”特高壓交流電網,持續多年的特高壓爭論達到頂峯。

“三華聯網”是指通過特高壓交流網架,將中國華北、華東和華中區域電網聯結起來,也被稱爲“三華”同步電網。

此時的張國寶已66歲,距離其卸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長僅剩一個月。

電力行業老專家反對特高壓交流的理由主要涉及安全性和經濟性因素。他們認爲,建設更大的同步電網,如果發生大停電,可能在更大範圍內將電網拉垮。所以應該分層分級用直流電網隔開,而不應該用特高壓交流電網。

反對的第二條理由是,特高壓交流電網的投資成本巨大、經濟效益差。

還有人指出,特高壓交流電網會加強國家電網公司的壟斷,違背了2002年國務院“5號文件”關於電力體制改革“打破壟斷、引入競爭”的精神。

張國寶則認爲,特高壓交流電網的安全性更強。他在書中這樣陳述:比如,一條±800千伏直流輸電線路突然發生雙極閉鎖,500萬千瓦的電突然就沒了,這會立即引起電網頻率的波動,如果沒有及時補償,電網會被拉垮。交流電網則可迅速從別的區域、從更大範圍進行補償,如果只有直流,不能無功補償,反倒會使波動很激烈。

在張國寶看來,有人反對國家電網建設特高壓交流線路,把三華電網聯起來,應該是技術之爭的問題摻進了非技術因素。

“當時,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就有人找江蘇省,要他們表態反對建特高壓,”他說,“爲什麼在特高壓論證問題上會這麼尖銳複雜?就是沒人來作最後拍板,如果不是管理部門內部一些人表面公允,實際上暗中挑事,也不會那麼困難。”

根據國家電網的規劃,將在“十二五”期間投資超過5000億元建成“三縱三橫”特高壓交流骨幹網架和11項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投資額相當於兩個三峽工程,其中,交流特高壓的投資額約佔2/3。

張國寶曾表示:“一個電網和多個電網不是衡量體制好與壞的標準。從國際上講,既有一個電網,也有多個電網。衡量一項改革或體制好不好,應以生產力作爲標準,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就是對的,不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就要改革。”

特高壓線路在爭議中不斷推進。截至2017年底,國家電網累計建成“八交十直”、在建“三交一直”特高壓工程。

2018年3月,蒙西-晉中特高壓交流工程獲得國家覈准,標誌着華北區域特高壓交流主網架將構建形成,也是國家電網第23條獲覈准的特高壓線路。

之後,張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項目、陝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也相繼獲得覈准。

2018年,國家能源局發佈《浙福特高壓交流等十項典型電網工程投資成效監管報告》指出,部分特高壓工程投運後最大輸電功率一直未達預期,輸電能力發揮不充分,工程利用小時數偏低。

例如浙北-福州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2015年、2016年的實際運行功率僅分別爲設計能力的3.6%和3.8%,年利用小時數也保持在較低水平。

哈密南-鄭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自2014年1月投產以來,最大輸送功率一直低於設計水平,維持在500萬千瓦以下。

力促新能源發展

張國寶支持特高壓輸電的目的之一,是其推行的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戰略的需要。

他曾參與制定並推動溪洛渡、向家壩金沙江梯級水電站開發;在擔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期間,大力推動清潔能源的發展以及相關設備國產化。

在張國寶任期內下發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指出,風電設備國產化率需達70%以上,不滿足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場不允許建設。一批國內風機制造企業因此受益。

爲了降低風電成本,張國寶曾提出特許權招標。當時,中國風電只有48萬千瓦裝機規模,全部採用進口風機,度電平均成本高達1-2元。

經過多輪特許權招標後,2014年中國內陸風電標杆電價,按四類資源區分別爲0.51元/千瓦時、0.54元/千瓦時、0.58元/千瓦時和0.61元/千瓦時。

在張國寶看來,“特許權招標是個好東西,引入了競爭機制,利於風電迅速成長。”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爲,招標成爲不惜成本的央企的遊戲,其他投資者被擠出了。

此外,在風電產業發展過程中,張國寶提出的“建設大基地、融入大電網”的發展方式,也曾遭詬病。

2008年8月8日,在中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連片開發、併網運行的風電基地——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一期工程開工儀式上,時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表示,受風能資源與電力市場分佈不平衡的影響,中國風電的開發建設受電力市場制約很大。

爲此,採取了“建設大基地、融入大電網”的發展方式,在風能資源最豐富的區域建設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打造“風電三峽”。

隨後,他提出要打造河北、蒙東、蒙西、甘肅酒泉、新疆、江蘇沿海等數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

但由於電網建設未能配套,大量已建成風電機組無法併網,造成了日後的棄風問題。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爲,其推動的新能源發展有“大躍進”之嫌。

2011年1月,即將退休之際,張國寶在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介紹了“十一五”期間中國清潔能源的發展情況。截至2010年底,核電在建機組28臺、3097萬千瓦,裝機規模佔全球40%以上;風電吊裝容量累計3100萬千瓦,連續五年翻番;中國水電總裝機容量突破2億千瓦,位居世界第一。

“重大工程的規劃建設需要膽略和戰略眼光,要有對歷史負責的責任感,要有‘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氣概。”張國寶在上述著作中,對自己的決策作出總結。

2019年10月4日下午3點59分,張國寶去世,享年75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