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人们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载体,那就是吉祥艺术。而吉祥图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更成为了认知民族精神和民族旨趣的标志之一。

简单来说,吉祥文化其实是古人在继承神话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把情感表现在物象上的一种精神寄托。它起始于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

而吉祥观念的萌生则更为久远,可上溯至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龙被视为中国古代的吉祥神瑞,自古便以龙、凤、蟒等图案来象征权贵。随着吉祥文化的代代相承,被赋予吉祥寓意的象征意象也愈发增多。

松柏冬夏常青、凌寒不凋,其生物特性被引申为长生不老,用以祝福长寿万年;籽粒繁多的石榴则是祈求多子多福;"鱼"与"玉"、"余"的读音相近,故民间常用图画"鱼"来表现"连年有余"、"喜庆有余",以预示生活富裕。

吉祥文化发展至今,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那丰富的寓意、善美的理想正是中华民间文化的象征。而吉祥寓意的玉雕题材也因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需求,备受市场推崇。

美璞不雕琢,安得怀瑜瑾。琢玉者常借助图案、人物、纹饰等,运用精湛的工艺和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给予玉雕作品美好吉祥的寓意,传递玉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

正是中国传统“趋吉避凶”的心态,使钟馗这一人物形象始终在玉雕题材的选取中占有一定的分量。他虽看似凶神恶煞、面目丑陋,却被誉为“赐福镇宅圣君”。

相传钟馗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为人刚直,不惧邪祟。但此人却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在玉雕文化中,他是神威的形象、正义的化身,亦代表着斩妖驱邪、镇宅除魔,寓意消灾避祸、庇佑平安。

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聪慧的古人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寄托在一件件玉器上,以人物、动物、神话等为载体,通过谐音、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情达意。而当代玉雕师们在保留传统吉祥图案的同时,更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吉祥之意贴近生活、更入人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