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娜

内容简介:本系列以我在北京相亲的经历为主线,记录26-29岁那段时光对于人生,职业和婚姻的思考和成长,也是我对青春岁月的一次梳理与回望。本系列共20集,不定期更新,谢谢观看。

往期目录:

第11集:文艺小男生的浪漫有毒

好几年之后,我坐在北京郊区的白色书房里写相亲回忆录,依然会想起那个遥远的夏日清晨,和一群陌生的小伙伴爬到香山顶上,享受着大汗淋漓的畅快和微风的吹拂。

放眼望去,城市与山林尽收眼底,葱葱郁郁,一望无际的苍茫辽阔。有玩滑板的少年呼啦啦从眼前冲过去,也有人把手机里的音乐放到震天响,这一切像是故事的背景板,故事的主角正坐在那儿愉快地聊着天。

旁边这个小男生已经跟我聊了一路了。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从人群中一眼看到我,人和人之间的缘分也许就是这样奇妙,有些人在出场的瞬间你就知道是可以相互靠近的,像……某种宿命。很快我知道了他的基本信息,L先生,25岁,大学毕业三年,没有上过班,一直在做自由职业者,主业编剧,业余写歌。

那天他穿着一件黑色polo衫,头发短而矍铄,眼神清亮。我们说了很多话,聊各自的生活,也聊文艺,印象最深的是聊起苏轼,他说,“会有人不喜欢苏东坡吗?那么有趣那么豁达的一个人。”

“对哦,他被贬到黄州,发现瘦肉太贵吃不起,肥肉又不好吃,就自己发明了一种烹饪方法,就是东坡肉;然后被贬到更远的海南,好惨啊,抱着一副要死在那里的心情了,但是发现荔枝好好吃,又马上开心起来了。何以解忧?唯有吃货。”我迫不及待地接话。

“黄州是他人生的转折,那种巨大的落差感,也转化成了创造力,黄州是他创作成就最惊人的时期。著名的书法《寒食帖》就是在那个时候凄风苦雨里写的,如果让他重新写一遍,可能也不会有那样惊心动魄的笔力与气魄了……”L先生说。

苏轼《寒食帖》

“其实我最喜欢还是他的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喜欢那种乐观,从容,力量感,以及生命的弹性,‘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如果能跟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应该很妙吧”。

“可是你知道吗?他写的那些词,在当时是非主流的。”

“为什么呢?”

“词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啊,主流的填词人是秦观那样的,小情小爱,适合年轻歌女唱出来。你想想看苏轼写‘大江东去浪淘尽’让十几岁的小姑娘用靡靡之音唱出来该多滑稽?”

“原来这样啊。我不喜欢秦观,什么‘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什么‘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情情爱爱的,格局太小了,没意思。”

“哈哈,苏轼也不喜欢秦观。”

“我去年趁着去成都出差,去了一趟眉山。”我想起那趟眉山之行,好想和懂的人再去一趟啊。

“噢?你自己一个人吗?”L先生问我。

“是啊,开完会同事们都去九寨沟了,我想去眉山,就谎称自己不太舒服要提前回北京,其实我偷偷去看苏轼了。”

“哈哈,你也太棒了吧!”

“嗯,当时好激动啊,一个人坐大巴车就去了,在眉山的书店买了两本书,请收银员帮我盖了戳,然后去三苏祠待了半天。黄包车叮叮当当的铃声好像从一千年前穿越过来似的,我踏着狭窄的石板路散步,心里想,啊,这是苏轼走过的路,想象着少年的他在这里吟诗作赋,不知道怎么心里就涌起一阵感动。”

太阳慢慢升起来了,小伙伴们开始下山,我和L先生也跟着团队往山下走。他很细心,下山的时候走在我前面,遇到比较陡的台阶,回头提醒我小心,偶尔伸手拉我一把。

我从没有想过要找一个比我小的男朋友,所以虽然聊得来,我却把他当成小朋友看待的。L先生有点不满,一直跟我强调,“我很成熟的啊,你也就比我大三岁而已,但是你看起来像个小女孩。”

我才不是什么小女孩。

香山之行之后,很快回归到日常工作生活的秩序中来,我白天脚不沾地地忙着上班和写稿,写稿子是偷偷的,趁着同事们午睡的时间,我就在关了灯拉紧窗帘的办公室,就着此起彼伏的鼾声写写写。

没办法,我需要赚钱。我有房租要付,有买房子和环球旅行的梦想要买单,我还有年纪越来越大的父母,等他们老了病了也需要我金钱上的支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因此文艺归文艺,我也有着非常务实理性的内核。我从不逃避现实。

L先生每天中午给我发来消息,雷打不动。

“Hi,在午休吗?中午吃了什么?工作忙不忙,心情好不好?”

他的问题千篇一律,我的回复也千篇一律。

“还行,如常,照旧。”

我没空跟他分享太多,但是我还是感觉自己被温暖到,有点甜蜜。

人不会拒绝真实的快乐啊。

我得承认,和L先生聊天是快乐的,无拘无束,天马行空,我说什么他都接得住。

下了班我照旧急匆匆地赶回家卖货发货,有时候一晚上打包十几二十单,等着快递小哥过来取件,全部发走之后,我累得躺在地板上起不来。有时候忙到半夜还没来及吃晚饭,就去楼下的便利店买个三明治放微波炉里热一下,想喝汤的时候,就买一个番茄,几只鸡蛋,一根丝瓜,做丝瓜鸡蛋汤,顺手丢几根面条或一把粉丝进去,温暖又饱腹。

有一天半夜十点多出门的时候,发现楼梯口坐着一个穿黑色卫衣带着帽子的男人,正在那抽烟,我吓了一跳,没看清他的脸,硬着头皮进电梯,还好他没有跟着进来。独居的日子,我的安全意识很强,有时候跟一两个男的同时乘电梯,我都会脑补一万种犯罪现场……还好都是有惊无险。

那天晚上我拎着一袋泡面回到家,还好那个楼梯口的男人已经不见了。换了鞋来不及煮面,我抓起手机给L先生发去消息,“刚刚在楼梯口碰到一个男的,好可怕。”

消息发过去之后我有点恍惚,为什么,为什么我害怕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我感觉大事不妙。

L先生的电话很快打过来——

“喂,要不要我过去陪你?”

“不用了啊,太晚了。”

“那你把门窗关好哦,害怕的话我就陪你说话。”

“好。”

聊了什么已经记不清了,再次见面的时候,离香山之行已经过去了好几个礼拜,我的心情是矛盾而忐忑的。我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在错的人身上浪费。

更年轻的时候,谈一些乱七八糟的恋爱无所谓的,十几岁二十出头的时候,也会常常莫名其妙地心动。可是走到二十七八岁,开始对时间有了捉襟见肘之感,“三十而立”像一只老虎在身后追赶着,对恋爱这种事真的没了随心所欲的心情,多了一些权衡和犹豫。

L先生约我在后海见面。

他说有一家不错的小馆子要带我去吃,我当然知道醉翁之意不在酒,还是带着矛盾的心情赴约了。

那天他穿着一件细格纹的衬衫,很乖的样子,我一出地铁就看到了他,两个人不怎么讲话也不会觉得尴尬。盛夏的晚风懒洋洋地吹着,灰白的天空里一群鸟扑棱棱地飞过去,有种遥远的,不真实的氛围。

还是L先生首先打开了话匣子。

“嘿,我最近在写一个剧本,有点卡住了。”

“噢?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一个女警爱上毒贩的故事。”

“这么劲爆的吗?”我的好奇心瞬间被勾起来,L先生接着说,“可是故事线有点多,有点乱了,人物的心理逻辑立起来有点难,很多细节我不知道怎么安排。”

“那你可以参考一下张爱玲的《色戒》啊。”

“不一样的,我这个是长篇,网状叙事,不过网被我织的有点大,线头缠住了……”

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酒吧街附近,在一个很小的店门口停下,L先生带我走进去,我抬头看看,是一家云南菜。店堂里的人不算多,我们选了一个静谧的靠窗的位置,招呼服务生过来点菜。

我点了一份薄荷牛肉卷,一份鸡丝凉米线,L先生点了一份茉莉花炒鸡蛋,一份折耳根蒸茄子,一份烤罗非鱼,还要再点下去,被我打断了。

“够了,太多了吃不了。”

“你这么瘦,多吃点啊。”他边说边帮我倒茶。

被人照顾的感觉真好啊。这些年,我独立惯了,一个人找房子搬家,一个人做着好几份工赚钱,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旅行,生病了也一个人去医院。

不是不怕孤单,只是不想因为孤单随便找个人陪伴。

L先生跟我讲他的故事。

“很多人羡慕自由职业,其实啊,一点都不自由,还特别孤独。”

“怎么会呢?没有老板管着,也不用去办公室,想在哪写作就在哪写,想几点钟起床就几点钟起床,怎么会不自由?”

L先生笑笑说,“没有强大的自律,人就废了。全职写作是最孤独的职业,每天我打开空白文档的时候,就像是一个人潜入了深海,海底漆黑一片,你没有同伴,也听不到任何声音,全凭着自己的意志在挣扎。其实多数人并不喜欢自由,多数人是逃避自由的。”

当时我还没有勇气离开体制,但外界的任何一点点诱惑都在刺激着我,和我一颗无比向往自由的心,对于他讲的这种状态,我是无法体会的。

吃完饭出来,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深蓝的天幕,眼前是灯光明亮的景,有乐队的演奏声飘荡着。后海的夜,是出离人间烟火,温柔又浪漫的。我们在夜色里散着步,L先生忽然跟我说,“你知道吗?水木年华有一首歌叫《李娜》。”

我摇头,一无所知。

他立即打开手机搜索,我们一人一只耳机站在后海边上听这首歌,歌词是高晓松写的,有着玄妙意境,尤其这句“乘着一匹白马,去人海里安家”,听到最后不知道怎么有点泪盈于睫。

L先生开玩笑说,“写的不是你吧?”

“当然不是!”

他郑重其事地看着我的眼睛,一字一句认真地说,“你等着,我会为你写一首歌。”

认真太可怕了,尤其是一个浪漫的文艺青年认真起来,更是双倍的杀伤力,我感觉自己正在一点一点地沦陷。

“我好像喜欢上一个比我小的男生。”回到家我跟H小姐视频聊天,她正在漫不经心地涂着脚指甲油,脸上敷着面膜。

“小几岁啊?姐弟恋一般都不靠谱。”H小姐斩钉截铁。

“唉,我也挺犹豫的。”

“那你喜欢他什么呢?”

“聊得来。”

“只是这样?”

“对啊。”

“他是做什么职业的?收入怎么样?有房有车吗?”H小姐瞬间又把我拉进现实。

“编剧,自由职业。收入,一年平均有二三十万吧。”

“不靠谱。”H小姐再次斩钉截铁,并且忍不住跟我透露,她可能快结婚了,男朋友正在张罗带她看房子呢!

挂了视频我有点沉重。

后来发生的事,证明了我的直觉是对的。

那是一个月之后的事了。九月份是忙碌的季节,我到处出差,开会,马不停蹄,跟L先生有半个月没见,回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被他拉出来吃饭。

“有个惊喜给你。”他在微信里说。

其实我不喜欢什么惊喜,惊喜到最后多半是惊吓。

约在一个西餐厅,L先生有点兴奋,还郑重地穿了一件西服。他把一个蓝色的小盒子推到我面前,“送你的。”

“什么啊?”浅蓝色方方正正的小盒子,系着白色的丝带,我当然认得品牌是蒂芙尼。

“打开看看嘛。”

我把盒子推给他,不要。没有决定跟他在一起,我可不想收任何贵重的礼物,再说,本姑娘不是那么容易被收买的人。

L先生见我不买账,自顾自地打开,是一条细细的项链,一颗钻石熠熠生辉。

“你不是说过,想要一条蒂芙尼的钻石项链吗?”

唉,说没有心动那是假的,没有女人能够逃脱珠宝的诱惑,可是接下来的一句话就像一盆冷水从头浇下来,我立即清醒了。

他接着说,“不过,我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下个月没钱交房租了,你只能收留我了……”

那顿饭草草结束,我落荒而逃。

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L先生。一个人倾其所有送我一个礼物,我哪敢接?

仔细想想,其实我对那些盛大的,超越了日常的理性边界的浪漫都是心怀警惕的,比如在宿舍楼下点一圈心形蜡烛啊,挂一条巨大的横幅表白啊,倾其所有为我制造一个惊喜啊……我总觉得,这样的人像不定时炸弹,他们的心智没有理性边界,是不可控的。

说到底,我本质上还是一个理性的人,我喜欢在理性的框架内活出感性和浪漫。

有点失落和难过,约W小姐出来喝咖啡。

她很忙,不过在电话里提议让我去她家住几天,“我还想跟你吐槽呢,前几天认识一男的,据说年薪七十万,你猜他请我吃饭吃的啥?……大学食堂的盖浇饭。”

哈哈哈,笑得我一口水喷了出来,这男的也太抠门了吧?

……

本集完。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END

★作者:李娜,坐标北京,一个水瓶座文艺女青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