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當重慶大巴不幸墜江之後,部分主流媒體高舉“女司機逆行”大旗,涉事女司機一時爲千夫所指。直至@平安萬州 傍晚通報闢謠,稱“公交墜江事件系公交行駛中突然越過中心實線,撞擊對向正常行駛小轎車後墜江”之後,“女司機之罪”似乎才得以沉冤昭雪。

當日晚間,人民日報記者根據警方通報,通過@人民視頻 發佈了直觀可視的演示動畫還原了事故過程。

(截圖源於@人民視頻 )

29日上午8時31分,據@央視新聞 發佈的最新消息稱,“目前:①初步確認當時公交車上共有駕乘人員10餘人;②70多艘救援船隻已開展救援;③公交車位置初步確定,60噸浮吊已到現場,準備吊起墜江公交車;③小轎車駕駛員已被警方控制,並在醫院接受治療。”

從昨日至此刻的輿情擴散路徑來看,可大致歸納爲“輿論審判女司機逆行”——“倒戈批評主流媒體及大V帶頭造謠”——“男女司機之爭”——“質疑官宣事件細節”。一夜之間,網友們從對該名轎車駕駛員的羣嘲狀態,切換爲批評主流媒體報道失實、網絡大V跟風帶節奏以及爲該名轎車司機的伸冤之勢。

其中,部分網民出於對該名轎車駕駛員的抱屈心理,圍繞着@央視新聞“小轎車駕駛員已被警方控制”中“控制”一詞,以及對@人民視頻 演示動畫中的事故細節展開了小範圍探討。

那麼,在大反轉前後爲何出現兩種如此極端的輿論導向?

首先,多家主流媒體論調一致,微博大V搖旗助威,致使網絡謠言模糊事故真相。在此次輿情事件中,當官方通報尚未證實事故成因之時,便出現多家媒體以“轎車逆行”“女司機逆行”等結論進行簡單歸因。

部分大V見狀,也呈火速跟進之勢,依靠現有結論以各自立場抒情表意。自此,各種“理性分析”“據說”佔據熱搜版面,圍繞“肇事者系轎車駕駛員”的論點持續蔓延。

在各種情緒的加碼渲染之下,信源較爲狹窄的網民在意見領袖所公佈的結論基礎上作出價值判斷,一場現實版“三人成虎”悄然上演。直至初步調查定音,網友這才恍然大悟,並質疑道:“現在的新聞報道彷彿電視連續劇,隊形都排好了,卻被告知站錯了隊。”

其次,網絡時代,造謠成本過低,即使反轉,也不過刪博刪帖。自@平安萬州 通告稱“經初步事故現場調查,系公交客車在行駛中突然越過中心實線”之後,輿論開始羣起倒戈,譴責主流媒體及大V自食其言。

待最新調查結果落定,微博大V們則着手於數小時內集中刪博刪帖刪評,彷彿未曾傳謠一般,極力粉飾太平。“媒體大V一張嘴,政府闢謠跑斷腿”,這不僅是網友的戲虐調侃,也透視出互聯網中仍然存在有待整改的“輿論飛地”。

最後,標籤印象先入爲主,腦補事實擴大譴責範圍。從近期的反轉事件來看,“網紅”、“女司機”,甚至“自媒體”等標籤化名詞彷彿天生自帶負面引力。但凡遭遇突發事故,似乎總有某個羣體成爲衆矢之的,被輿論裹挾、刻板歸因爲失責一方。

(截圖源於各瀏覽器搜索欄)

無論是將“網紅”與個體的消極三觀相串聯,還是將“女司機”與羣體的開車技術差勁相掛鉤,這一系列的標籤背後似乎都早已將施暴者及受害者的形象加以程序化與標準化。

甚至當輿論普遍譴責小轎車駕駛員“逆行”之舉時,部分網民也開始藉此宣泄情緒,對身邊女性羣體的駕駛技術口誅筆伐。

《烏合之衆》有言“羣衆沒有真正渴求過真理,面對那些不合口味的證據,他們會充耳不聞……凡是能向他們提供幻覺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爲他們的主人;凡是讓他們幻滅的,都會成爲他們的犧牲品。”

所謂的“事實”裹挾着情緒先行,然而衆矢之的者卻百口莫辯。作爲媒體,面對充斥着變數、噪音的突發新聞,真相與速度的權衡向來成爲其報道的博弈癥結。但恪守職業道德,不夾帶觀點地還原客觀事實仍是“妙手著文章”的先行準則。

“搶佔話語、輕視真相、崇拜戲謔、放大碎片信息”,這亦是部分網民對媒體行業的潛意識詬病。作爲受衆,或許理性求真,讓輿論脫敏,讓真相歸於真相,纔是拒絕成爲網絡暴力參與者的必由之徑。

來 源:法制日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