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攀钢!一部中国钢铁历史的传奇!

近日出版的《四川画报》

刊登了题为

《攀钢——一部中国钢铁历史的传奇》

的文章,

对攀钢建设发展历程

进行了详细叙述和深入剖析。

今天,我们全文转载该文章,以飨读者。

说起攀枝花,

你会想到什么?

如大多数人一样,你一定会想到这里是中国的钢铁基地。

半个多世纪前,这里诞生了一家由党中央决策、举全国之力建设发展起来的企业,一家书写了中国钢铁工业传奇的企业。这个企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汗水、用青春、用智慧缔造的中国钢铁工业辉煌的传奇。

这就是——攀钢。

在半个世纪的奋斗中,这里留下了一系列工业遗产。攀钢是中国大三线建设历史物证,是新中国钢铁工业建设的杰出代表,是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工业遗产群。

这里记录了

中华民族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经济的

三线建设精神

在中国冶金工业发展史上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来自最高层的决策

攀枝花铁矿矿床.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 “攀钢”)的前身是攀枝花钢铁厂,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所在的攀西地区具有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煤炭资源、水利资源、石灰石矿,蕴藏着全国20%的铁、64%的钒、93%的钛,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

上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极其复杂。党中央为改变我国钢铁工业布局、开发攀西资源、建设大三线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建设攀钢,由毛泽东亲自决策,周恩来亲自指挥,邓小平亲自选址。

1964年9月,毛泽东明确指示,建不建攀枝花,不是钢铁厂问题,是战略问题,并专门委托周恩来主管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当时,攀钢选址尤为迫切。1965年,毛泽东说:“攀枝花建设不好,我睡不好觉。”1965年,时值攀钢建设历史上任务最繁重的一年,邓小平亲临西南三线现场视察,第一站就来到了如今的攀钢所在地。

在当时遭受经济、技术封锁,国内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党中央直接领导,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了我国最优秀的科技工作者、最优秀的冶金专家、制造专家、土建专家,汇集近10万建设大军,聚集金沙江畔,拉开建设攀钢艰苦卓绝的大会战。

攀钢建设没有城市依托,而是依靠企业发展城市。建设之初的攀钢所在地乃不毛之地,生活和建设条件都极其艰苦,“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是那时建设和生活的真实写照。攀钢的“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精神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逐步形成的。

历时五年,建设者们在不毛之地建起了一座现代化“象牙微雕钢城”。攀钢的建设发展,改变了我国“北多南少、东重西寡”的不合理的钢铁工业布局,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不断的创新发展,使攀钢具备了承担深度开发攀西钒钛磁铁矿资源的能力,为振兴国家钒钛工业,振兴攀西经济、特别是民族地区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实现了诸多从“无”到“有”的突破。攀钢一期工程的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国西部没有大型钢铁企业的历史;攀钢二期工程的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国西部不能生产板材的历史。

攀钢,是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的新中国第一家特大型钢铁企业,在中国钢铁工业中具有独特地位、独特优势;攀钢(弄弄坪主厂区遗址群等),见证了新中国冶金钢铁工业的发展,是中国大三线建设历史物证,在中国冶金钢铁工业发展历程中,具有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部开拓创新的发展史

攀钢弄弄坪主场区,

原是一块不足2.5平方公里的坡地,

因为布局独具匠心,

被称为“象牙微雕钢城。”

上个世纪,钒钛磁铁矿冶炼在国际冶金界被称为无法冶炼的“呆矿”。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集中全国科技力量在攀钢开展联合攻关。

面对世界性难题,攀钢人并未被困难吓倒, 大家将为国争光的政治责任感,与大干苦干的革命精神,同科学求实的探索结合起来,集中国内几十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共108人(号称“一百单八将”)进行了长期、大量的研究和试验。现攀钢钒炼铁厂一号高炉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攀钢的功勋高炉。如今的一号高炉已发展为第四代,是目前攀钢生产最为稳定的一座高炉。

1970 年 7 月 1 日,攀钢一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

1970年7月1日,滚滚铁水由一号高炉奔涌而出,早已等候在炉前的近万名攀钢人欢呼踊跃,他们一起见证了攀钢第一炉铁水,由此谱写了普通大型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的攻关的壮丽篇章。

“守炉餐、伴炉眠”是当时广大科研工作者进行攻关的真实写照。他们从无数次失败中汲取经验,历经一段非常艰难的曲折过程,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终于攻克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世界性难题,在世界上首先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用普通大型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新工艺、新技术,基本打通了资源综合利用的总流程,逐步实现了铁、钒、钛的规模化利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71年10月1日,中国最大的、120吨级转炉建成,顺利投产,炼出第一炉钢。攀钢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广大职工,发扬“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攀钢精神,在随后的攻关中,独创发明的“雾化提钒技术”获得成功,引起世界关注。

当时,攀钢人还有很多的创举:1971年5月21日,全国最大装药量的朱家包包狮子山万吨大爆破,爆破量达1140万立方米,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次常规大爆破;自主设计制造的日立六千制氧机组、3#汽轮鼓风机组、中国最大的国产36孔焦炉等,完全代表或见证了当时新中国冶金钢铁工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历程。

攀钢提钒炼钢转炉火红的生产

1964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攀钢视察指导并解决建设、生产问题。1978-198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9次专题召开攀西战略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会议,8次到攀钢实地视察调研,为攀钢生产建设和科研灌注大量心血。江泽民在1991年视察攀钢时,曾题词“努力把攀钢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钢铁钒钛基地”。

攀钢的历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改革发展史。

攀钢是我国第一家向国际银团融资搞建设的企业,也是我国第一批拥有上市公司的企业,更是新时期国有企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人力资源优化改革的先锋与典范。

今天,走过半个世纪的攀钢,已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第一的产钒企业,我国最大的钛原料和产业链最完整的钛加工企业,国内第一、世界顶级的重轨生产基地,我国重要的汽车用钢、家电用钢、特殊军工钢生产基地。此外,攀钢特色非钢产业百花齐放,工程技术、现代服务、医疗康养、辅助制造等产业竞相发展。现代物联(CⅢ)、产业链金融(DⅢ)、产业链贸易(GⅢ)等新兴产业正逐步成长为行业的领跑者,形成了现代金融与现代物联“双轮驱动”发展新模式。

从奋斗壮举到工业遗产

攀钢生产的含钒钢轨助力中国高铁跑出“世界速度”。

为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2014年,攀钢积极配合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建设,向攀枝花市捐赠文物达71件(套)。2018年以来,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普查工作。攀钢工业遗产主要由国家领导领导批示、工业厂房、设备设施等组成。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包括毛泽东“三·四”批示、狮子山大爆破(攀枝花铁矿矿床)2处;设备设施有攀钢1号高炉、1号转炉、3#汽轮鼓风机组、日立六千制氧机组、009#电力机车、兰家火山大平硐6处;工业遗址群弄弄坪主厂区遗址群1处;工业遗产群渡口造船厂工业遗产群1处。

1965年3月4日,毛泽东在关于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7项措施的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毛泽东“三·四”批示拉开了大规模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序幕。批示件为复印件,普通信签纸大小,21cm×28.5cm,保护范围为复印件本体。这一天也成为了攀枝花市建市纪念日。

攀钢弄弄坪主厂区原是一块不足2.5平方公里的坡地。攀钢的设计专家们独具匠心,在高差达80 米的狭窄山坡上,充分利用3 个大台阶、23 个小台阶的“竖向布局法”, 将重达14万吨的设备,靠汽车运输、肩挑人扛,巧妙布局在这块狭窄的坡地上,令人叹为观止。该厂区也被称为“象牙微雕钢城”。

1971年5月21日,在朱家包包铁矿狮子山,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常规万吨大爆破。爆破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4.3-4.5级地震,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次常规大爆破。之后,这里成为攀钢主要的原料基地之一。

渡口造船厂工业遗址群包括1965年建成的船坞及码头,1968年建成的轮机车间、造机车间、办公楼等,是我国三线建设保存较为完整的工业遗产群。

这些工业遗产,是中国三线钢铁工业建设发展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文化价值。

近年来,随着攀钢厂区改造和绿色工厂的建设,工业遗产建筑与周边环境融合,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是城市对外交流的精神地标和文化符号。随着遗产保护管理的加强和“工业旅游”的兴起,也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攀钢,了解和感悟那段壮怀激烈的岁月!

编辑:阮雨红

作者:孟祥林 杨子昂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