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攀鋼!一部中國鋼鐵歷史的傳奇!

近日出版的《四川畫報》

刊登了題爲

《攀鋼——一部中國鋼鐵歷史的傳奇》

的文章,

對攀鋼建設發展歷程

進行了詳細敘述和深入剖析。

今天,我們全文轉載該文章,以饗讀者。

說起攀枝花,

你會想到什麼?

如大多數人一樣,你一定會想到這裏是中國的鋼鐵基地。

半個多世紀前,這裏誕生了一家由黨中央決策、舉全國之力建設發展起來的企業,一家書寫了中國鋼鐵工業傳奇的企業。這個企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國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用汗水、用青春、用智慧締造的中國鋼鐵工業輝煌的傳奇。

這就是——攀鋼。

在半個世紀的奮鬥中,這裏留下了一系列工業遺產。攀鋼是中國大三線建設歷史物證,是新中國鋼鐵工業建設的傑出代表,是我國保存較爲完整的工業遺產羣。

這裏記錄了

中華民族依靠自身力量發展經濟的

三線建設精神

在中國冶金工業發展史上

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來自最高層的決策

攀枝花鐵礦礦牀.

攀鋼集團有限公司(簡稱 “攀鋼”)的前身是攀枝花鋼鐵廠,位於四川省攀枝花市,所在的攀西地區具有豐富的釩鈦磁鐵礦資源、煤炭資源、水利資源、石灰石礦,蘊藏着全國20%的鐵、64%的釩、93%的鈦,被譽爲富甲天下的“聚寶盆”。

上世紀60年代,國際形勢極其複雜。黨中央爲改變我國鋼鐵工業佈局、開發攀西資源、建設大三線做出重大戰略決策——建設攀鋼,由毛澤東親自決策,周恩來親自指揮,鄧小平親自選址。

1964年9月,毛澤東明確指示,建不建攀枝花,不是鋼鐵廠問題,是戰略問題,並專門委託周恩來主管攀枝花鋼鐵基地的建設。當時,攀鋼選址尤爲迫切。1965年,毛澤東說:“攀枝花建設不好,我睡不好覺。”1965年,時值攀鋼建設歷史上任務最繁重的一年,鄧小平親臨西南三線現場視察,第一站就來到了如今的攀鋼所在地。

在當時遭受經濟、技術封鎖,國內條件十分艱難的情況下,黨中央直接領導,調動全國人力、物力、財力,集中了我國最優秀的科技工作者、最優秀的冶金專家、製造專家、土建專家,彙集近10萬建設大軍,聚集金沙江畔,拉開建設攀鋼艱苦卓絕的大會戰。

攀鋼建設沒有城市依託,而是依靠企業發展城市。建設之初的攀鋼所在地乃不毛之地,生活和建設條件都極其艱苦,“三塊石頭架口鍋,帳篷搭在山窩窩”“白天槓槓壓、晚上壓槓槓”是那時建設和生活的真實寫照。攀鋼的“艱苦奮鬥、勇攀高峯”精神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逐步形成的。

歷時五年,建設者們在不毛之地建起了一座現代化“象牙微雕鋼城”。攀鋼的建設發展,改變了我國“北多南少、東重西寡”的不合理的鋼鐵工業佈局,爲西南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不斷的創新發展,使攀鋼具備了承擔深度開發攀西釩鈦磁鐵礦資源的能力,爲振興國家釩鈦工業,振興攀西經濟、特別是民族地區經濟作出了突出貢獻,實現了諸多從“無”到“有”的突破。攀鋼一期工程的建成投產,結束了我國西部沒有大型鋼鐵企業的歷史;攀鋼二期工程的建成投產,結束了我國西部不能生產板材的歷史。

攀鋼,是我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設的新中國第一家特大型鋼鐵企業,在中國鋼鐵工業中具有獨特地位、獨特優勢;攀鋼(弄弄坪主廠區遺址羣等),見證了新中國冶金鋼鐵工業的發展,是中國大三線建設歷史物證,在中國冶金鋼鐵工業發展歷程中,具有不可替代、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部開拓創新的發展史

攀鋼弄弄坪主場區,

原是一塊不足2.5平方公里的坡地,

因爲佈局獨具匠心,

被稱爲“象牙微雕鋼城。”

上個世紀,釩鈦磁鐵礦冶煉在國際冶金界被稱爲無法冶煉的“呆礦”。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在黨和國家幾代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集中全國科技力量在攀鋼開展聯合攻關。

面對世界性難題,攀鋼人並未被困難嚇倒, 大家將爲國爭光的政治責任感,與大幹苦幹的革命精神,同科學求實的探索結合起來,集中國內幾十所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共108人(號稱“一百單八將”)進行了長期、大量的研究和試驗。現攀鋼釩鍊鐵廠一號高爐建於上世紀70年代,是攀鋼的功勳高爐。如今的一號高爐已發展爲第四代,是目前攀鋼生產最爲穩定的一座高爐。

1970 年 7 月 1 日,攀鋼一號高爐煉出第一爐鐵水

1970年7月1日,滾滾鐵水由一號高爐奔湧而出,早已等候在爐前的近萬名攀鋼人歡呼踊躍,他們一起見證了攀鋼第一爐鐵水,由此譜寫了普通大型高爐冶煉釩鈦磁鐵礦的攻關的壯麗篇章。

“守爐餐、伴爐眠”是當時廣大科研工作者進行攻關的真實寫照。他們從無數次失敗中汲取經驗,歷經一段非常艱難的曲折過程,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終於攻克普通高爐冶煉高鈦型釩鈦磁鐵礦的世界性難題,在世界上首先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用普通大型高爐冶煉高鈦型釩鈦磁鐵礦的新工藝、新技術,基本打通了資源綜合利用的總流程,逐步實現了鐵、釩、鈦的規模化利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1971年10月1日,中國最大的、120噸級轉爐建成,順利投產,煉出第一爐鋼。攀鋼的廣大科研工作者和廣大職工,發揚“艱苦奮鬥、勇攀高峯”的攀鋼精神,在隨後的攻關中,獨創發明的“霧化提釩技術”獲得成功,引起世界關注。

當時,攀鋼人還有很多的創舉:1971年5月21日,全國最大裝藥量的朱家包包獅子山萬噸大爆破,爆破量達1140萬立方米,是迄今爲止我國最大的一次常規大爆破;自主設計製造的日立六千製氧機組、3#汽輪鼓風機組、中國最大的國產36孔焦爐等,完全代表或見證了當時新中國冶金鋼鐵工業技術創新的發展歷程。

攀鋼提釩鍊鋼轉爐火紅的生產

1964年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到攀鋼視察指導並解決建設、生產問題。1978-1987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方毅9次專題召開攀西戰略資源綜合利用工作會議,8次到攀鋼實地視察調研,爲攀鋼生產建設和科研灌注大量心血。江澤民在1991年視察攀鋼時,曾題詞“努力把攀鋼建設成爲現代化的鋼鐵釩鈦基地”。

攀鋼的歷史,就是一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改革發展史。

攀鋼是我國第一家向國際銀團融資搞建設的企業,也是我國第一批擁有上市公司的企業,更是新時期國有企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過剩產能、人力資源優化改革的先鋒與典範。

今天,走過半個世紀的攀鋼,已逐步發展成爲全球第一的產釩企業,我國最大的鈦原料和產業鏈最完整的鈦加工企業,國內第一、世界頂級的重軌生產基地,我國重要的汽車用鋼、家電用鋼、特殊軍工鋼生產基地。此外,攀鋼特色非鋼產業百花齊放,工程技術、現代服務、醫療康養、輔助製造等產業競相發展。現代物聯(CⅢ)、產業鏈金融(DⅢ)、產業鏈貿易(GⅢ)等新興產業正逐步成長爲行業的領跑者,形成了現代金融與現代物聯“雙輪驅動”發展新模式。

從奮鬥壯舉到工業遺產

攀鋼生產的含釩鋼軌助力中國高鐵跑出“世界速度”。

爲推動工業遺產保護與研究工作,2014年,攀鋼積極配合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建設,向攀枝花市捐贈文物達71件(套)。2018年以來,在全公司範圍內開展普查工作。攀鋼工業遺產主要由國家領導領導批示、工業廠房、設備設施等組成。其中,重要歷史事件包括毛澤東“三·四”批示、獅子山大爆破(攀枝花鐵礦礦牀)2處;設備設施有攀鋼1號高爐、1號轉爐、3#汽輪鼓風機組、日立六千製氧機組、009#電力機車、蘭家火山大平硐6處;工業遺址羣弄弄坪主廠區遺址羣1處;工業遺產羣渡口造船廠工業遺產羣1處。

1965年3月4日,毛澤東在關於攀枝花鋼鐵基地建設7項措施的報告上批示“此件很好”。毛澤東“三·四”批示拉開了大規模建設攀枝花鋼鐵基地的序幕。批示件爲複印件,普通信籤紙大小,21cm×28.5cm,保護範圍爲複印件本體。這一天也成爲了攀枝花市建市紀念日。

攀鋼弄弄坪主廠區原是一塊不足2.5平方公里的坡地。攀鋼的設計專家們獨具匠心,在高差達80 米的狹窄山坡上,充分利用3 個大臺階、23 個小臺階的“豎向佈局法”, 將重達14萬噸的設備,靠汽車運輸、肩挑人扛,巧妙佈局在這塊狹窄的坡地上,令人歎爲觀止。該廠區也被稱爲“象牙微雕鋼城”。

1971年5月21日,在朱家包包鐵礦獅子山,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常規萬噸大爆破。爆破所產生的能量相當於4.3-4.5級地震,是迄今爲止我國最大的一次常規大爆破。之後,這裏成爲攀鋼主要的原料基地之一。

渡口造船廠工業遺址羣包括1965年建成的船塢及碼頭,1968年建成的輪機車間、造機車間、辦公樓等,是我國三線建設保存較爲完整的工業遺產羣。

這些工業遺產,是中國三線鋼鐵工業建設發展的典型代表,是中國工業文明的重要標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文化價值。

近年來,隨着攀鋼廠區改造和綠色工廠的建設,工業遺產建築與周邊環境融合,成爲一道靚麗的風景,是城市對外交流的精神地標和文化符號。隨着遺產保護管理的加強和“工業旅遊”的興起,也將有越來越多的人走進攀鋼,瞭解和感悟那段壯懷激烈的歲月!

編輯:阮雨紅

作者:孟祥林 楊子昂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