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州團隊稱龜類也是潛在病毒中間宿主,穿山甲水貂等此前已被點名)

2月26日,暨南大學吳建國課題組與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的劉龍在期刊Medical Virology上發表論文稱,龜類(西部錦龜、綠海龜、中華鱉)也是潛在的新冠病毒中間宿主。

研究:不排除病毒通過龜類感染人類的可能

研究者對比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動物樣本中發現的SARS樣冠狀病毒以及其他冠狀病毒之間的刺突蛋白(S)指出,這一位於病毒外殼上的結構蛋白與新冠病毒侵入細胞所使用的ACE2受體間的相互作用,是決定冠狀病毒宿主範圍的關鍵因素。

論文稱,通過低溫電子顯微鏡分析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結晶體,有助於驗證該蛋白與人類或其他宿主細胞間相互作用的結合點。

研究團隊從多個數據庫中下載了ACE2受體與上述病毒的刺突蛋白序列。結構模擬中,就刺突蛋白結合作用點中一個殘基(Asn501)與ACE2受體上的兩個位點(41與353)的相互作用來看,比起蝙蝠,龜類與穿山甲與人類的更爲近似。

論文指出,目前已知龜類作爲寄主能攜帶包括虹蛙病毒(RV)、尼多病毒(NV)、乳頭瘤病毒(PV)、甲魚虹彩病毒(STIV)、甲魚系統性敗血症球狀病毒(STSSSV)、龜細小核糖核酸病毒(ToPV)和中華鱉出血綜合徵病毒(TSHSV)等多種病毒。此外,與禁止交易的穿山甲相比,動物市場上龜類更爲普遍。

研究者認爲,不能排除病毒感染龜類、演化後感染人類的可能。

名單:穿山甲、水貂和蛇被先後提出可能爲中間宿主

南都此前報道,2月3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發表在世界知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上的研究論文指出,有證據顯示,蝙蝠很可能爲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

研究團隊將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與實驗室早期檢測的冠狀病毒的部分基因序列進行比較,發現該病毒與來自雲南的中國菊頭蝠樣本的一株冠狀病毒(RaTG13)基因序列一致性高達96.2%。

2月7日上午11時,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華南農業大學舉辦的發佈會上,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肖立華介紹,其團隊對多種野生動物的1000多個宏基因組學數據進行了分析,“我們發現在穿山甲中具有β冠狀病毒序列,繼而對它的序列進行分析,發現它與人體暴發的病毒親緣性高度相似。”

2月15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在北京召開新聞發佈會,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表示,目前正組織有關科研團隊論證,對新冠病毒從穿山甲到人的傳播路徑也在加緊研究中。研究顯示這次疫情與野生動物交易有關。

2月23日,中華預防醫學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專家組發文,指出除了穿山甲,水貂、蛇等是否爲中間宿主均有待驗證。

韓衝 本文來源:南方都市報 責任編輯:韓衝_NBJ1134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