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領導強勢、幹部聽話的博弈環境下, 成熟的官場或職場人,都會採用下面的行爲模式: 跟我的KPI有關,甭管能否達成,都得假裝搞定。在紙糊的KPI之下,老闆沉醉於自己的英明神武,F4們忙着湊完了數點錢,一切都按既定方針繁榮昌盛着。

 春節前的湖北,兩會勝利召開,肺炎望風鼠竄。百官團拜,萬人飲宴,一派歡樂祥和氣象。可沒想到剛一封城,就形勢陡轉,病例井噴。“可防可控”,一夜之間就成了養蠱模式。說起這事,大家都咬牙切齒地說:都是F4惹的禍!

再瞧瞧這兩天的日韓、意大利和伊朗,都在一片疫不關己的閒適中,猝不及防地成了重災區,難不成病毒是用特洛伊木馬,披星戴月奪了城池?只是,看看下面這些帖子,你敢說,外國就沒有F4?

外國F4咱不認識,可是我知道這事在職場上不新鮮。曾記得一個老東家,做過一款內容產品,配備了精兵強將,老闆也寄予厚望。雖然計劃很激進,可是產品組攻無不克,順利達成所有指標。就在項目F4成功舉辦盛大的“**盛典”,不明真相的同事們紛紛暗挑中指之際,老闆 突然 發出一封全員信,熱淚盈眶地宣佈:“該項目成功……下線了!”

看來,無關意識形態、飲食習慣、血型星座,在局面徹底失控之前,總有幾個F4,擺拍出一片歲月靜好、蒸蒸日上的景象,這是人類難逃的窠臼。要理解這一現象,必須要祭出一句名言:

一切組織或個體的基本目標,都是確保自身生存。

這適用於二胎開放後的計生委、武漢領導班子的F4、以及大公司內早黃了的項目組。對這些大組織的 依附 者來說,生存要做到兩點:一、滿足KPI,做得好的會被獎,提高生存質量;二、規避風險,觸犯了要受罰,甚至停止組織內生存。

在領導強勢、幹部聽話的博弈環境下, 成熟的官場或職場人,都會採用下面的行爲模式: 跟我的KPI有關,甭管能否達成,都得假裝搞定;其他的所有事,推給別人後,當它不存在就是了。 這就是典型的F4模式。 至於什麼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廠爲家的福報精神,只有那些被權力附了體,能操縱大船航向的人,纔會真心去思考和踐行。

此,阿基米德說: 給我個撬動地球的KPI,我就能假裝撬動它!

至於KPI合理性,領導說業績翻番你敢質疑,黨性哪裏去了?價值觀還打算及格麼?

明白了這個,你就能理解爲什麼官場與職場,有如此多的與敷衍;也就能領悟,大廈將傾前的鶯歌燕舞,到底隱藏了什麼祕密。

回到1月份,對當時的武漢F4們來說,KPI還是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他們接到疫情通報後,本能的反應就是:把病例彙報已畢,只要上面沒發話,萬家宴照搞,團拜會照開,作社會欣欣向榮,人民安居樂業狀,這些可是核心KPI啊!

封城以後,KPI陡然而變:一切以疫情不能失控爲目標。KPI變了,換個路數湊不就得了!你看確診數,那我就把標準卡嚴點。至於無法確診在家裏等死的,對不起,那跟我的KPI無關!要不是如此,走馬換將之時那日增萬例怎麼來的?

我熟悉的生動例子,在汽車廣告市場。 不知道誰是始作俑者,汽車廣告開始以銷售線索作KPI。 今年投放要100個線索,明年要120個,雖說是溫水煮青蛙,可是居然都能完成,這上哪兒說理去! 到現在,全行業80%的線索都是人肉的,卻達成了巧妙和諧的均衡,既沒人說破,也沒人改動,大家一起披着皇帝的新衣狂奔。

至於技術層面如何湊KPI,是有系統的方法論可以遵循的。關於這個學術問題,回頭我們專門撰文闡述。 請大家關注。

要跟KPI無關,管他是風險還是機會,都得把頭埋進沙子裏,看不見就當它不存在。 所謂“創新者的窘境”,大致也源於此:企業要發力新產品,做成了沒我的好處,憑什麼讓我貢獻資源給它讓道?還是多強調困難和風險,給它攪黃了就得了!

在大公司裏,這樣的場景你一定不陌生:誓師大會上,老闆拉着幾位封疆大吏的手,飽含深情地吶喊:“諸位 精誠合作,務必抓住此次機會!” 幾位大佬深情擁抱,痛哭流涕以後,轉身啐出一口濃痰,默唸傻逼拂袖而去。

經歷過某著名網站的改版。大家早知道中世紀的畫風早已落伍,可是一說起改版,個個都嘬牙花子,這個說影響收入,那個談用戶習慣,煞有介事地噴了多少回,最後的方案,也就是把色調和聯繫電話改了改。隨着用戶溫柔緩慢地流失,廣告流量摻的水越來越多,最後雲淡風輕地淪爲二流。

在紙糊的KPI之下,老闆沉醉於自己的英明神武,F4們忙着湊完了數點錢,一切都按既定方針繁榮昌盛着。 雖說 紙裏包不住火, 可人類並非理性動物, 總是 先把火燒眉毛的事情對付過去再說, 用大謊蓋小 謊, 積小錯爲大錯直到有一天局面無法收拾 F4們 也就破罐子破摔,甚至魚死網破了。

    當年那個內容產品,鞭屍時才發現,視頻都是從別家抓來的,根本不是用戶上傳; 日活都是買量的找渠道刷的,除了老闆沒多少活人在用。 雖然數據日新月異,等團隊領完了年終獎,該跳槽的跳槽,才落了 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還有個創業公司,業績可觀申請上市,可是衝刺了兩次都沒過審計關。 後來有個偶然的機會,老闆才發現,原來是財務部門的關鍵人物一來爲了湊KPI,二來爲了中飽私囊,賬目上漏洞頗多。 爲了不讓審計人員發現,他千方百計阻撓,最終攪黃了上市進程。

幾個億的損失算什麼?我活下去最重要!

上個月的武漢也一樣。海鮮市場要掩蓋賣野生動物,疾控要掩蓋警惕性不強,地方大員希望別鬧大影響GDP,在上報的材料中,一定少不了添油加醋和春秋筆法。 就這樣層層彙報, 決策離現場越來越遠,信息離真相越來越遠,最後你能說清是誰的責任?

後來,欽差說要“全覆蓋、無遺漏”排查,好多事兒才蓋不住了,比如海鮮市場旁的養老院裏那些不明原因的死亡者。這已經不是經濟損失的問題了,這是一條條人命啊!

事不關己,推開掛起; 核心業績,拼湊到底。 強勢領導文化下,這是組織內優勝模式的宿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瞧瞧你身邊,哪家公司還沒能沒幾個F4?

因此,在員工、老闆和喫瓜羣衆看來,只要項目還能運轉,指標總是日新月異,形勢總是一片大好,似乎與危機根本無緣。甚至在轟然倒下得那一刻,勝利的旗幟還在飄揚,慶功的掌聲還在迴響。

您要問,那些膽敢說點真話、不會湊數推責的幹部都哪裏去了?據說,他們要麼因爲傳播負能量,要麼因爲缺乏執行力,早就被優化掉啦!

謝謝大家支持!這裏是 回饋讀者的紅包,共100個,共188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