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學》論文駁斥數據中心能耗猛增長論:過去十年大致持平)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隨着數據量猛增,數據中心的“能耗巨獸”屬性會不會相應加劇?這是懸在數字密集產業上的一朵陰雲。

有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數據中心總耗電量達到1200億-1300億千瓦時,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三峽大壩和葛洲壩電廠發電量之和。

據市場調研公司IDC預測,到2025年,全球每天產生的數據量將比2018年翻5倍,達到491EB(EB爲百億億字節)。

2月28日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卻給出了相反的結論。在過去十年間,全球數據中心的能耗水平大致持平,這主要得益於業界各類新技術帶來的“歷史性”效率提升。論文題爲《全球數據中心能源使用在需求快速增長下仍然放緩》。

具體而言,該研究計算出2010年至2018年間,全球數據中心需求增長了550%,數據中心能源使用僅增長了6%。

領導該項研究的美國西北大學麥考密克工程學院兼職教授埃裏克?馬薩內特(Eric Masanet)同時警告稱,這並不意味着IT行業和決策者可以高枕無憂。研究結果顯示,這樣的能效還有潛力維持幾年,但每個人都要警惕數據需求在2020年代末期也許會陡然攀升。

最詳細模型

爲了研究被稱爲“能耗巨獸”的數據中心,西北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庫米分析公司聯合開發了迄今爲止最詳細的全球數據中心能源使用模型,不僅能看到能源使用的細節,還能看到背後的驅動因素。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科學家阿曼?謝哈比(Arman Shehabi)參與者該項研究。他認爲,以往的粗略分析都預測數據中心能源使用量會快速增長,但這些分析沒有完全考慮到業界取得的歷史性效率提升。這樣的提升在處理器、存儲器、服務器硬件等方方面面都有出現。“當我們把這些缺失的拼圖補充進去,我們的數字生活方式就呈現出不同的畫面。”

這些缺失的拼圖,包括數據中心的設備庫存、效率趨勢和市場及結構。此外,數據中心有不同設備(如服務器、存儲器和冷卻系統),數據中心本身也有不同種類(如雲中心、超大規模中心),模型也考慮了這些細節區分。

效率被低估

結果顯示,相比起其他主要經濟部門,數據中心取得的效率提升幅度巨大。

研究團隊認爲,多年來,人們都沒能正確理解全球數據中心的能源使用。爲此,他們公開了模型和數據集,以期增加行業、決策者和公衆的認知。

研究團隊同時提出了三點政策建議:

第一,加強當前的IT能源標題,提供財政激勵,推廣最佳節能措施,以延長目前的效率趨勢;

第二,加大對下一代計算、存儲和散熱技術的研發投資,鼓勵可再生能源購買;

第三,投資數據收集、建模和監測活動,消除盲點,實現更穩健的決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