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區河濱公園一角

通訊員 王寧本 報記者 劉小豔

如今,走進安塞區,站在腰鼓山上,近看,是蔥綠翠蔓、枝繁葉茂的各種樹木和山花野草;遠望,是幢幢高樓鱗次櫛比,城區路網建設內通外聯,城市的公共服務設施、生態宜居水平、道路交通環境等都有了量的擴容和質的提升,這一切都折射出了安塞區的變遷。

今年,安塞區按照“市區一體、產城融合”的發展主線,圍繞“城市引領、文旅興業、能源支撐、農畜富民”發展戰略,區委、區政府傾全力、斥巨資,共安排重點建設項目92個,包括76個新建和16個續建項目。一分分的耕耘,一年年的積累,一次次的更新,一點點的變遷,記錄着安塞城區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見證着這座城市正在闊步前進。

人民公園是安塞區今年傾力打造的重點項目之一。年初,安塞區利用棚戶區改造項目,對迎賓大橋橋頭的老舊房屋進行徵遷,拆除了多年來影響城市形象,影響環境治理的臨河建築。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園中”的思路,該區對通過棚改騰退出的18畝空地,啓動實施了音樂噴泉廣場建設工程,全面改善城區人居環境,完善城市服務功能、拓展城市空間佈局。

走進一道街街頭的人民公園,放眼望去,整個公園成爲市民的“親水樂園”。音樂噴泉水柱舒緩時如含苞的花朵徐徐綻放,歡快時如雨激荷塘水花蕩漾,雄壯時猶如千軍萬馬氣勢恢宏,一陣風吹過,水柱碎裂成無數的水珠灑向觀衆,讓人倍感清涼。

“咱安塞天天有變化,天天有好事,我爲安塞的變化點贊,爲這一屆安塞領導班子的謀劃發展智慧點贊!”“安塞素來缺水,今年,區委、區政府打造人民公園,還修了音樂噴泉、親水廣場,使得整個城市有了靈氣,也爲羣衆提供了休閒的好去處。”說起該區現在的變化,不少市民都十分高興。

“如今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百姓的日子也越過越好。要是我還能再活20年,日子肯定是越過越美了。”79歲的李旺福坐在休閒椅上納涼,看着眼前玩耍嬉戲的孩子高興地說。

喫完晚飯出去遛彎是張建國多年的習慣。看着街道上花紅柳綠、人頭攢動,公園裏熱鬧非凡,張建國不禁感慨:“變化真的非常大。”

時光迴轉到40年前。當時的安塞區城鄉建設基本處於無序的低水平緩慢發展狀態,縣城只有一條主街道,基礎設施落後,城市很小,房屋很舊,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公園廣場。回首安塞區城市發展歷程,1990年,縣城開始規劃東起真郊隊,南至郝家窯村,西到馬家溝,北至牛奶廠;1994年,開始建設“富民一條街”,街道長1100米,佔地12.1萬平方米,建成55幢商務樓,總建築面積8.4萬平方米。這是安塞區向改革開放發出的強烈信號,也拉開了安塞區城市擴張的序幕。

2003年,安塞區對城北區大力開發建設,至2008年建成投用真武洞小學、婦幼保健院、工商局辦公樓、經濟適用房、滴水溝小區等;2010年,城北區高樓林立,商鋪遍佈,初步建成集商貿、居住、行政辦公、醫療、教育、文化娛樂等功能爲一體的綜合新區。

伴隨着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安塞區在城市建設上闊步前行。2005年,在城南區郝家窪實施增盛住宅小區工程,在墩灘山上建成腰鼓樓,樓高22.5米,是安塞區的標誌性建築;至2010年,安塞區建成投用地方稅務局宿辦樓、高速路城南收費站、真武洞街道辦辦公樓、二級客運站,完成墩灘延河左右岸堤防工程;2008年,建成用地99.76畝的河濱公園。

“困難的時候,我們曾因喫不上飯餓肚子,七八個人在一個房間裏休息。大家想都沒想過安塞會建起高樓大廈、休閒場所,更沒想過自己會住進樓房。”今年66歲的市民張秀芬說。

40年波瀾壯闊,40年跨越發展。一幢幢樓、一條條路、一座座橋、一個個大型項目,見證着城市變遷,詮釋着社會進步,在給人民生活帶來質的飛躍的同時,也爲安塞區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