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書店已經有12年的歷史了,總店在北京大學附近,目前在武漢有一家分店。

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這個店名時,都會想這個書店和豆瓣網有什麼關係呢?

老闆卿松(店主卿松與妻子鄧女士一起開店)解釋道,以前書店叫“沉香書屋”,當時辦營業執照,一開始想了四個名字,但要求填寫六個名字備選,就臨時湊了兩個。其中一個是“豆瓣書店”,一個是“螢火蟲書店”。沒想到前面四個都重名,於是隨機輪到了“豆瓣書店” 。

豆瓣的故事匯

豆瓣故事一:燈下賣書

2005年之前,北大西南門校內的一個水房附近是豆瓣書店的起點。鄧女士和卿松從露天的攤位起家,打着燈賣書。

那時候總是看的人多,買的人少……

豆瓣故事二:豆瓣前身

2005年年底,店主二人在北大未名湖旁邊的朗潤園,租了一個6平方米的小屋,將當時所有的書存放在裏邊,做成了一個書屋,這就是豆瓣書店的雛形

“偶爾有師生來逛逛,因爲地方實在太小,我們常常只能坐外面等待讀者的到來。

豆瓣故事三:豆瓣的自行車

除在書屋賣書外,二人常常用自行車,將一捆捆書從庫房運到北大週末文化市場(現已取消)。

後來才用起了三輪車。

豆瓣故事四:豆瓣書店成立

2006年6月,豆瓣書店在北京成府路262號正式開業。

豆瓣故事五:書店常客曾老師

在豆瓣書店的2012年的札記中有這樣一篇:

曾老師是書店的常客。某日,曾老師在結賬時嘆道,“現在買書的錢呀,比喫飯的錢多。”

“是書價太貴嗎?”

“不是,是喫得太少.......”

曾老師年逾八旬,每日來書店一兩次,偶爾買書。

去年年底,曾老師上午來書店時,總會帶幾份很小份的飯菜。說是老伴病重,住在北醫三院。雖日日送飯,卻喫不下什麼,醫也已束手無策。說來言語悽惶。

轉過年來,曾老師只是更瘦了,仍日日來書店,卻再不見送飯。強忍住,不去打聽,恐惹出傷心事。

豆瓣故事六:豆瓣裏的孩子們

夫妻倆帶了個四五歲的小姑娘逛書店,進去後各看各的書。

過了好一會兒,小姑娘說:“爸爸你過來一下”,她爸走過去,“我有點孤獨,我們走吧。

“拆開不買亦無妨”

豆瓣書店內景

豆瓣書店開張以來,所有圖書基本折扣都保持在5-7.5折。老闆卿松每週都去北京各大出版社挑選經典的庫存書、退書。這類書價格低,但質量卻不低。他們的選擇標準不是書本是否暢銷,更不是所謂的品相,而是看它們是否足夠經典。當然,卿松也會參考自己的興趣。  

以前店主二人一般去豐臺的一個物流園進貨,很多庫房都集中在那裏。因爲他們自己沒車,所以得先坐地鐵,再倒公交車,然後再打車。然而,現在北京已經沒有這種庫房了,最近的庫房在河北,一趟得耗一天的時間。

在豆瓣書店裏,沒有顧客能享受特殊的優惠,老顧客也不例外。鄧女士表示:老顧客不是因爲價格才經常來的。他們應該是很喜歡豆瓣的選書方向,在豆瓣能買到他們喜歡的書,所以價格對他們來說可能並不重要了。

當被問及將來是否會開通一些滿減或者積分活動來促銷時,鄧女士直言自己很不喜歡這樣。“因爲我還挺稀罕我們家書的。如果我的書因爲某種商業利益,被一個人買走,他只是單純地爲了湊單,但並不愛它,這對於我們的書來講是不公平的。每本書都是有靈魂的,我不太希望它遇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

傳下行業的這盞燈

豆瓣書店內景

在豆瓣的成長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難。

最初豆瓣書店在北京大學、四川大學、西南大學和武漢大學附近都開設有分店,但後來因爲虧損太嚴重,目前存活下來的只有北大店和武大店。一直以來店主二人都面臨着資金問題。庫存擠壓資金,會導致書店更新放緩。書店無法及時更新,客流量就減小了。長期這樣下去,他們也承擔不了損失了。

有人曾經想給書店投資,把它做得更大,但被他們拒絕了。原因很簡單:他們不想改變自己的風格。

前段時間網傳豆瓣北大店要關門了,很多豆瓣迷特意去書店買書支持他們。對此,鄧女士十分感動,表示:後會優先在附近尋找店面,實在找不到店面可能要暫停營業。但是,這一危機目前仍然沒有完全解除。

“歡迎下次光臨,我們書店的書會持續更新。”

店主笑着說。

豆瓣書店微博用戶名:

豆瓣書店001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分享

你心目中“好好看”的書店。

你有必要這麼好看嗎?丨好好看

讓每本書

遇見愛它的人

本報記者  文/詹達 尚如夢

手繪/毛怡福 豆瓣書店提供

編輯/方詩嘉 李豔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