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國慶前夕,支付寶發出了一條名爲“祝你成爲中國錦鯉”的微博,並宣佈轉發該微博即有機會被抽中成爲“中國錦鯉”,獲得評論區商家送出的禮物。一張長達十幾米的禮物清單迅速攫取了網友們的眼球,瘋狂轉發該微博的熱潮由是興起。10月7日,支付寶開獎,微博用戶“信小呆”從300萬轉發羣衆中脫穎而出,成爲斬獲大禮的“中國錦鯉”。隨後,衆多公衆號接連推出類似的錦鯉抽獎活動,我們的朋友圈在長達數週的時間內,被以”××錦鯉“爲名的推送攻佔。近日,各大錦鯉陸續開獎,我們也在昨天撈上了那條幸運的人大錦鯉。然而,在錦鯉熱的背後,冷思考是不可或缺的。

“錦鯉”式抽獎活動爲何如此火爆?

對於參與者來說,轉發抽獎的成本很小,就算有些活動要求關注公衆號或下載app,也都是動動手指就可以解決的事情。其實,在“錦鯉”抽獎活動盛行之前,“轉發錦鯉求好運”早已成爲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臺上的常駐內容,“錦鯉”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傳播性。因此,“成爲錦鯉”的表述比直觀的中獎更吸引人、更有流行度。而比起單純的金錢,具體的禮物更有指向性,也有更直觀的誘惑力,能讓人在瀏覽禮物單時想象自己會如何選擇,更容易代入自己已中獎的心態,這也提高了參與度。

對於主辦方來說,舉辦抽獎看似下血本,實爲樂事一樁。他們僅以給予一人的福利爲成本,便可獲取成千上萬人的關注和追捧。商家藉此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曝光度,在短時間內收穫了平時需要長期積累的關注度和人氣值。緊跟熱點的城市、高校等主體,則滿足了內部羣體渴望參與的心理,有助於增強大家的歸屬感,同時對於禮單裏與本市或本校相關的特色產品也起了宣傳作用。

(卜玥)

錦鯉狂歡究竟改變了誰的前景?

中國錦鯉“信小呆”以其獲得的一眼看不到底的禮物單羨煞旁人。如此豐厚的禮物,讓“信小呆”本人也不禁驚呼:“我下半輩子是不是不用工作了!”不過,很多人也只是將“總價值300萬”掛在嘴邊而已,因爲只要靜下心來研究,我們就不難發現,高端消費品構成了禮物單的主體。因此,儘管禮物如此豐富、誘人,卻並不能在實質上改變“信小呆”的生活真正改變“信小呆”生活的,不是吸引眼球的“總價值300萬”,而是“錦鯉”標籤所帶來的巨大流量。連續3天霸佔微博、QQ、知乎熱搜,“錦鯉照”瘋轉於朋友圈,她贏得了無數商家的青睞。據支付寶工作人員透露,在中國錦鯉抽出後,幾乎全球所有接入支付寶的商家都希望能爲錦鯉免單。甚至有人說,信小呆只要好好利用“錦鯉”爲自己所帶來的流量,下半輩子是完全不用愁的。

與此同時,“中國錦鯉”活動的發起平臺支付寶通過這樣一種一本萬利的營銷方式,爲其佔據海外支付市場鋪平了道路。另外,參與商通過贊助錦鯉,將廣告打到了網絡空間的每一個角落。然而,他們所宣傳、推銷的高端消費,真的能在我們身上變現嗎?答案或許是否定的。換一種角度思考,由“支付寶錦鯉”帶動的社會上一系列“抽錦鯉”活動,側面反映了當前社會消費趨緊,商家宣傳心理迫切的現狀。在這樣的情況下,流量經濟被推到了更高的位置。

但是事實上,我們都不是“信小呆”,而只是流量大潮中千萬之一的參與者。於我們而言,“錦鯉”或許只是個微不足道的轉發鍵,一個茶餘飯後的談資。在流量的狂歡之後,冷靜下來的我們,依然要在生活的壓力中默然前行。

(張宇馳)

錦鯉熱潮背後新媒體亂象頻生

爲了流量這一“核心競爭力”,有些公衆號動起了歪點子。

套路一:蹭完流量我就刪

一篇名爲《真正的球鞋錦鯉來了!》 的推送近日在朋友圈中刷了屏,卻在開獎當天被發現已被刪除。這種速生速死的“錦鯉”推送多是由新申請的小號發表出來的,推送刪除後,在查閱公衆號歷史信息時,唯一的內容也只有“錦鯉”推送罷了。高明的騙子此時還會推送一篇文章,說明“因有人惡意舉報,導致被迫刪除,但活動還在進行”隨後再配上一個中獎視頻,使得很多網友到現在還不認爲自己已經上當,殊不知擬定一個虛擬用戶中獎只是動動手指的事情。

套路二:空手套白狼

在一則名爲《尋找北京錦鯉》的推送中,我們可以看到電子產品、購物卡、免費大餐等價值10W+人民幣的獎品。然而,跟“提供獎品”的商家聯繫後才得知,他們根本沒有承諾相關福利,卻被髮“錦鯉”推送的運營者自說自話的加入大獎名單。還有參與抽獎活動的網友發現:自己的“兌獎碼”竟然與後來參與的兩人的“兌獎碼”是一模一樣的,這樣的活動,明擺着就是忽悠人。

套路三:獲取用戶信息

很多人認爲,就算參加了虛假的“錦鯉”抽獎活動,頂多算是被耍了一回,沒有付出多大代價。但大多數“錦鯉”活動的參與方式,都是點擊公衆號提供的鏈接或掃碼進入活動頁面,並填寫手機號碼、姓名、微信號等個人信息,這給參與者帶來了巨大的信息泄露風險。家住北京的王先生就曾參與過某公衆號開展的“幸運大抽獎活動”,在填寫了姓名、手機號及身份證號等個人信息後,非但沒有中獎,此後幾周還不斷接到房地產商的促銷電話,使得他不堪其擾。

在這場“全民狂歡”中,許多虛假營銷的商人用“錦鯉”這個噱頭吸引粉絲,再杜撰一箇中獎者來讓大家信服。曾經我們不理解被謠言欺騙的長輩轉發着各種“養生騙局”,但現在轉發着“錦鯉”的我們,與之又有什麼不同嗎?公衆號的廣告費有了着落,而大家都一樣,成了流量鬧劇下的犧牲品。

(李蘇澤宇)

“錦鯉”抽獎活動的空前火爆,既展現了互聯網營銷的巨大潛力,也突顯出自媒體時代的不少問題。面對高熱度事件,我們更要保持理性態度;面對豐厚獎品的誘惑,我們更要進行謹慎思考。

就在25日,一勺池錦鯉已經撈起,讓我們恭喜李同學。與衆多商家的高端禮品不同,我們爲人大錦鯉準備的“魚糧”,能夠更好地幫助大學生“成長”。隨着新鮮感的退去,亂象的曝光,輿論的反思,“錦鯉”的熱度也漸漸冷卻下去。其實對於大多數RUCers來說,轉發“錦鯉”或許只是一次生活重壓下的宣泄,當然,也寄託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但回看滿地魚鱗,我們也應當警惕,任何一次狂歡的背後都有惡魔蠢蠢欲動。如何在這個美麗又複雜的世界裏保護自己,追求幸福,或許需要用一生去考量。狂熱已過,有人成了錦鯉,更多人做了分母,還有人旁觀了整個故事,但相信,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p.s:青人菌正在對Rucers的雙十一預售參與情況做小調查,可以請你點進閱讀原文填寫問卷,幫助我們進一步完善數據嗎?~

讀書人霸座,難道就不算“霸“了嗎?|青聽我講

又雙叒有例會了?!”強佔教室“你怎麼看|衆說風雲

不好意思

我的貓

喫了你的錦鯉

本報記者 編輯/王沛容

圖/來源於網絡

文/卜玥 張宇馳 李蘇澤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