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3年,民国《牟平县志》总纂于清泮,为考清育犁古城确切遗址,分别去育黎和福山北营子头两地进行了实地考查,访遍当地老者,观其地形,认为“汉置县于今福山县治,不应仅去五里又置育犁县,且福山亦无 港水(今名乳山河)。古城北今有城阴、育黎两村,两村命名,当系指居城后之义和沿用旧县名,且距宁海州(今牟平县治)一百二十里,与《大明一统志》所记正合,其为育犁城故址无疑”。

育黎镇位于乳山市区西北部。镇政府驻育黎村。北倚龙角山水库,乳山河从镇域流过。全镇总面积110.2平方公里,耕地总资源面积5.75万亩。辖 42个行政村,人口3.56万人。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置育犁县,治所位今城阴村南,为威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育黎为境内古老村庄之一,建村年代无考。地处交通要道,明末成为重要集镇,外地经商、落居者颇多。

今育黎镇境域,1942年为牟海行署九区。1945年为乳山县育黎区。1958年9月成立育黎公社。1984年5月建立育黎镇至今。

汉置育犁县,治所位置历史上说法不一。北宋《太平寰宇记》、元《齐乘》均记云:“育犁,汉县,后汉省并入牟平,在 港水侧,以其地良沃,故名育犁。”但两书所记位置有异,前者记“在今郡(指宁海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应在今乳山市境内;后者记“在宁海州西八十里”,当属今烟台市福山区境域。此后,《大明一统志》称“在宁海州东南一百二十里”。《登州府志》云:“ 港水在宁海州西南,考其地势,此城当在宁海,今之育犁集即其故址,《齐乘》误西南为西北耳”。清《福山县志》以《齐乘》为据称:“县东北五里宫家岛后有旧城,土人呼为营子,疑即此城”。清末《登州杂事》称:“牟平、育犁在今福山”。民国《山东通志》记“育犁治所在今福山城东北营子头”。《福山区志》(1990年)仍据清《福山县志》旧说,将育犁县治所记为在福山区奇章村北。

1933年,民国《牟平县志》总纂于清泮,为考清育犁古城确切遗址,分别去育黎和福山北营子头两地进行了实地考查,访遍当地老者,观其地形,认为“汉置县于今福山县治,不应仅去五里又置育犁县,且福山亦无 港水(今名乳山河)。古城北今有城阴、育黎两村,两村命名,当系指居城后之义和沿用旧县名,且距宁海州(今牟平县治)一百二十里,与《大明一统志》所记正合,其为育犁城故址无疑”。为防后世误传,牟平县志委员会于1935年立“育犁故城碑”,于清泮亲撰碑文。

汉育犁古城遗址位于今育黎镇城阴村南一东西走向的平原地带。古城北靠城阴村南河,南至北勇家村后,为山岗环抱。1950年后,在古城址南、北山岗上发现若干处汉墓。北勇家汉墓群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100米。城阴村北山岗上原有3座大坟冢,1970年代破坏2座,现存1座。1960年代以来,当地群众在整地、挖蓄水池和挖果树坑时,挖掘了许多古墓,出土了汉代画像石、石羊、陶器、木俑、铜镜、铜剑、鎏金鹅等近百件文物,曾多次发现汉代砖、瓦、支座、柱础石等建筑材料。1987年,城阴村村民在挖大口井时,发现耕土以下为淤沙土,厚约2.5米,淤沙土下面为草炭土,并有砖、瓦片、柱础石和陶瓮等。从地下淤沙分析,古城可能某时被洪水泥沙所淹没。

今古城虽已湮没,但地名犹存,据乳山市地名办公室考证,育黎村名由来于古育犁县名,后因“犁”字太俗,更名育黎。城阴村名意取城北之意。且两村均位于 港水侧。地名形成绝非偶然巧合,而是千百年来人民对历史的记录,育犁古城确在今乳山市育黎镇境内无疑。

总库容超过亿方的龙角山水库

置于汉高祖元年的育犁县城遗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