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薊州的南部是大片的平原,這裏河道密集交錯,水田肥沃,連空氣都散發着植物的芳香,讓人流連忘返。

春天,層層稻浪麥浪衝入眼底,讓你喜不自禁地偷偷地愛上這個地方。

我家就座落在河道的西岸,姥姥家座落在東岸,河道兩邊的大堤我們管它叫大埝。去姥姥家,擺渡過河有五分鐘就到了。

很多人都知道,過去的交通特別的不發達,代步工具只有自行車或者是農村的馬車。因此,作爲擺渡過河的船,是穿越河道的必備工具。

即使在交通非常發達的今天,擺渡也不失一種橫跨倆村的最快最便捷的工具了。

今天就讓我們體會一次擺渡過河的快樂。

我們走上大埝,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河道兩邊的水泥石柱,一條鋼絲繩緊緊地把河兩岸的石柱連接起來,它橫跨在河道水面上方,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那麼的油亮。它的油亮是擺渡人每天摩挲,長年累月形成的。

石柱上穿鋼絲繩的孔,像兩隻眼睛一樣,不管白天還是黑夜,它們不知疲憊的睜着。河道的一切過往,它們都不捨得錯過。

現在過河的人很少,船靜靜的停靠在碼頭上。擺渡人坐在岸邊搭起的涼棚裏,端坐在小桌旁,抽菸喝茶,好不滋潤。

看到我們過來,擺渡人站起來,走到船上,拔起固定船的銷子。

這時候我纔有機會仔細的看船。船頭船尾各有一個鐵環,拴着兩條繩子。船頭的鐵環上還套着一個鐵鏈子,這條鐵鏈和柱子上的鋼絲繩用鐵環連接起來。

我問擺渡人,船頭船尾的繩子用來做什麼?擺渡人說,爲了方便晚上乘船過河的客人。

我更加不解了,擺渡人繼續解釋。現在的擺渡人不和過去似的,早晚以船爲家,現在的他們晚上回家過夜。

船頭船尾的繩子分別連着兩岸。假若夜裏有人過河,船在對岸,那這個人就可以抻岸邊的繩子,把船拽過去。

由於是雨季,河裏水流湍急,擺渡人必須全力擺渡,他的身子弓狀,手腳和身子恰成四十五度,兩個手緊握纜繩,奮力向前倒着鋼絲繩。

河道兩岸茂密叢生的樹木,映襯在河水裏,即使水流很急,我們也可以看到兩岸的倒影,透着蔥蘢的模糊美。

擺渡人說,水急的時候,擺渡人應該面向水來的方向,弓步站在船頭,必須站穩,然後兩手用力,拽着纜繩,船行速度和手行速度同步往前。像我現在這樣,千萬別背對水來的方向,弄不好會被纜繩帶到水裏去。

擺渡人說,“別人都是腳走路,我們擺渡人是手走路,走得更踏實更有力。”

小船很快劃到對岸了,看着修建一新的碼頭,不由得感慨一下時光飛速,過去是沒有碼頭的,哪像今天!

走上大埝,再次回頭,渡船又靜靜地躺在河牀上了,它無聲地記憶着兩岸村莊的變化,並深印在心底,如鄉愁一樣不能抹去。

本文系海河網原創稿件,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來自海河網。歡迎關注並按規則轉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