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擺脫貧困 |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我們

15

《擺脫貧困》一書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的重要講話和文章,該書主要針對閩東地區如何實現脫貧提出瞭解決辦法。然而不只是閩東,自精準扶貧戰役打響起,全國各地許多地區都因爲扶貧生活而有所改善。

儘管這樣,我國許多地區依舊遲遲實現不了脫貧。這是爲什麼呢?一方面是因爲“物質貧困”。深居深山,遠離城市,交通閉塞都使人們尋求不到致富的道路。另一方面是因爲“精神貧困”。貧困地區的人們與外界隔離,大多依舊還過着小農經濟的生活。而在這個互聯網盛行的信息時代裏,“背靠黃土”的思想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潮流了。這種“精神貧困”導致了鄉村的環境難以改變,物質上更難以脫貧。

而有些人更是將貧困當做一種驕傲的資本。並沒有脫貧的志氣與行動,嘴上卻嚷嚷着“貧窮也是一種快樂”。單純的依靠政府給予的物質資助,自身卻不付諸實際行動。另一部分非貧窮的人則是眼紅政府的補貼,表面上給自己高高得戴上“貧困”的帽子,背地裏卻用國家的財產供自己消遣。

面對這種情況,有的人不禁疑惑,扶貧還要堅持下去嗎?習近平總書記說:“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扶貧在所難免。但我個人認爲,扶貧首先要更注重精神脫貧,將“輸血式”脫貧改爲“造血式”脫貧。從根本上根治貧困地區落後的思想。《老子》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是傳授給人既有的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扶貧也是如此。使羣衆學習有用的技能,跟上時代的潮流也是“教育扶貧”的一種方法。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志”。要想做到脫貧,貧困地區的人們一定要有“弱鳥先飛”的意識,而地方領導也應該深入羣衆,做到實處,體諒實情。爲羣衆做到情感上的體諒和態度上的溫情。使貧困地區的人們提高脫貧的積極性,從而打贏脫貧攻堅戰役。

文章來源:丁雅馨

圖片來源:百度

責任編輯:蔡貴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