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好久沒在寫我的C-HR的一些用車心得了。這段時間我爲了完成全國第一套BC RacingBR避震器的3000公里測試而憋着不寫任何東西。現在終於“解禁”了,這套絞牙避震使用了超過3000公里,我想我有一些發言權去評價這套避震了。

  首先給這套避震下一個總評:它用犧牲20%舒適性的代價,帶來30%顏值的提升和15%操控的提升。舒適性扣分不多,而操控靈活度提升了不少,日常代步又好開又好看。

  改裝車怎麼會好開?我想這個問題是可以辯證地看的。如果改裝的目的是“for show”,例如很多改裝品牌的形象車,或者“姿態黨”,爲了帥氣把車改得很極致,車身很低矮,輪圈很大輪胎很薄,一定不怎麼好開;又或者把車進行賽車化改裝,直通排氣、競技避震、競技離合器、硬邦邦的桶椅,這也不怎麼好開,當然我是指舒適性的層面,這種車如果改得好,用來“飛”確實很帶感的,這些叫做“性能控”。

  而我改車從頭到尾都是一個宗旨:把這輛車因爲成本、工藝、消費者口味而妥協的東西找回來,它一定要適合日常代步,不是“for show”而是“for go”。

  那爲什麼好端端地買來一輛SUV,又要把它改成一輛兩廂車一樣的姿態呢?爲什麼不直接買一輛正經兩廂車,要這麼折騰回來呢?這不是沒事兒找事兒麼?

  這個問題真是很值得一說。我當時買車的目標不是要買一輛SUV,而是要買C-HR。我欣賞C-HR很多維度的價值,而SUV的身姿絕對不是我買這輛車的出發點。甚至我就是覺得這車“投錯胎”了,好好地做一輛兩廂掀背車不挺帥氣的麼。我只是還原了C-HR在我心目中該有的樣子而已。——紐北24小時耐力賽參賽車瞭解一下,一矮遮三醜瞭解一下。

  因爲一開始我定下的改裝風格叫“湊女用”(帶娃用),所以給BC Racing提出的要求就是“我只是想讓我女兒上下車方便一點,所以這套避震一定要舒服”。BC Racing中國總代理台山車迷站就給這套避震器設計了前5K後4K的彈簧剛度,大約比原廠硬了20%左右。這樣可以在保持舒適性幾乎不變的同時,稍微提高一點懸掛的運動性。

  除了彈簧,避震器的結構也對避震器的舒適性有很大影響。例如這套BR系列,原車塔頂被BC開發的軟質的橡膠塔頂取代,基本上可以保證塔頂對大沖擊的基本緩衝性。如果我告訴你和原廠塔頂一樣舒服那就是騙你的,有時候真的會有被頂到的感覺,但總體上在95%的情況會忘了自己這臺車是一臺改裝車。

  另一個關鍵點是全長調節的避震器。全長調節的結構相當於在避震桶外面再套上一個套子,就像是人穿了鞋子,可以通過鞋子的高度來改變人的總身高,而不需要改變人的身體高度。全長調節避震器在調節車身高度的時候,是調節避震桶套與避震桶之間的相對高度,無論車身設置成什麼高度,避震桶裏面的避震機芯的行程是不受影響的,這確保了彈簧和避震機都有足夠的行程來“避震”。

  雖然全場可調避震是可以把車身降得很低,但是因爲“湊女用”三個字永遠在心中,我也並沒有給我的車設定一個非常激進的車身高度。

  還有超過5釐米的高度(算上彈簧槓桿比)可以繼續往下降,不過還是不要那麼激進了。

  這是因爲:1、現在這個高度剛好我女兒可以一步上車,已經成功達到“湊女”的目的了,做人要不忘初心啊。

  2、車怎麼改都好,最終都是要用來日常代步的,車身高度太激進的確會很好看,然而爲了帥氣影響日用便利性,開車開得如履薄冰,對我來說是得不償失;

  3、如果車身降低太多,懸架擺臂、傳動軸、轉向拉桿等部件的角度,會發生比較大的角度變化,除了懸架幾何的改變會影響行駛性能(懸架瞬心、側傾中心、重心高度什麼的,要展開了說,我怕自己都頭暈),改變杆件角度也就改變了相關零件的受力,久而久之有可能發生襯套、球頭的損傷,改裝改到折損耐用性絕對不是我的風格。

  所以現在我的車身高度是我很滿意的,初始設定前後輪拱兩指空隙,用了3000公里之後因爲彈簧壓縮又低了5mm,姿態出來了。而這和轎車無異的離地高度,我也放心地把它開到任何轎車能去的地方,看到“前方修路”心裏也不發毛。

  用了這麼大篇幅來講車身高度,現在才準備開始寫操控的部分。——其實這就是絕大多數降低車身高度玩家的心態:改避震更多地是爲了好看,再然後纔是提升操控。

  有人記得我說過中國版C-HR比日版的懸掛調得更軟了嗎?我這次的改裝,稍微提升一些懸架的側傾剛度,算是把C-HR的操控功力又調回當初讓我中毒的日本版的狀態了。轉向響應變得更靈敏,變線的車身晃動更少了,高速劈匝道的底盤感覺更能抓的牢地面,信心更足了。現在一個人開着這輛車從內環路轉入洲頭嘴隧道的那條螺旋匝道,隨時玩high了。

  而舒適性這塊基本沒什麼大變化。——細碎震動和路面開裂這些主要靠輪胎、懸架襯套來過濾的路況,C-HR的底子足夠好,行駛品質變化不大;在井蓋、坑窪、橋頭跳等需要懸架貢獻行程的路況,較軟的彈簧和恰當的阻尼搭配,動作變得硬朗、直接了一點,不像原來那麼“以柔克剛”,但絕對不會吵醒我熟睡的女兒,“湊女用”計劃通。

  當然,對於絞牙避震來說,3000公里還不足以對它的耐用度做出任何評價,畢竟漏油、螺紋鏽死這些情況,對於這套年輕的避震來說還遠着呢。但我度過了和這套避震相處的蜜月期之後,目前對它還是繼續零差評。

  這就是爲什麼我們的C-HR賽車項目,我第一時間就去找BC Racing協助我們開發賽車用避震器。首先BC Racing自己有運營賽車隊,賽車避震器開發的技術和經驗有保證;然後,有我這臺車採集的基礎數據,BC Racing開發C-HR賽車避震的效率奇高(當然也離不開BC Racing團隊的辛勞加班給我們趕工啦)。而這套賽車避震也通過了6小時耐力賽的考驗,表現非常穩健。

  雖然BC Raicng BR這套避震我很滿意,但我不會忘記自己的使命,繼續換折騰。很快換下一個品牌下一套避震(如無意外是Cusco),爭取給大家把市面上能給C-HR/奕澤用的避震器都測試一遍,最後來一個改裝避震器終極大橫評,給所有想要降低車身高度的朋友一個靠譜的參考。

  自己掏錢買車,自己找測試部品的資源,然後目的是讓大家改避震的時候可以不走彎路,這是什麼覺悟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