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開教堂始位於天津和平區濱江道獨山路,坐西南朝東北,全稱天主教西開總堂,最初叫“聖味增爵堂”,後改名爲“聖若瑟堂”,民國時期俗稱“法國教堂”, 又稱“老西開教堂”。西開教堂是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由法國傳教士杜保祿(Paul-Marie Dumond,1864~1944)主持修建;建築面積1891.95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500人,平面呈十字形。西開教堂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和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1991年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命名爲“國家級優秀近代工程”。

西開教堂的故事,要先從天津原法租界說起。天津原法租界劃定於1861年,初期範圍包括海河西岸和紫竹林村附近。1900年庚子事變,八國聯軍佔領天津,法國駐天津總領事杜士蘭宣佈,天津原法租界向西南方擴展到牆子河(今南京路),租界面積達到2360畝。

1912年,梵蒂岡教廷頒發詔書,宣佈從直隸北境代牧區分設直隸海濱代牧區,主教府設在天津三岔河口的望海樓教堂。首任主教杜保祿認爲,望海樓教堂地處天津舊市區,不便於今後擴展,提出計劃,在原法租界西南面老西開地區購買一片沼澤窪地,興建新的主教座堂。

教堂於1916年竣工。建築風格屬於羅曼式,建築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構圖,三個高達45米的巨型圓頂錯落排列成“品”字形,三座穹窿頂均略向上拉長,表面以綠色銅板覆蓋,巨型圓頂爲木結構支撐,每座圓頂上有一個青銅十字架。

教堂大門正對着原法租界福煦將軍路(今濱江道)。建築主體用紅黃色花磚砌造,入口左右築有塔樓,前面院中有聖水壇,大門採用拱門形式,有左右兩道大門,信徒分男女從不同的門入內。教堂內的祭臺有兩排共14根立柱,形成三通廊。室內八角形的穹窿頂及側窗均以彩色玻璃嵌作畫,教堂內部裝飾華麗,有許多彩繪壁畫和大管風琴。

著名作家肖克凡在散文《晨鐘不再響起》中,提到過童年記憶中的西開教堂。“清晨鐘聲從遠方傳來,悠揚曠遠居然含有幾分暖意。不知爲什麼,我總覺得這鐘聲帶來安全感——特別是在莫名憂傷的童年時代。那時我不曉得鐘聲是從老西開天主教堂傳來的,也不曉得那裏舊時屬於原天津法租界。”

“我大起膽子沿着牆子河奔跑,終於跑到那座大教堂前面,伸長脖子仰望高高圓頂十字架,一時猜不出鐘聲是從哪裏傳出,心情有些焦急。”

“老西開教堂前的馬路兩側,有乾貨店和成衣鋪,還有小件物品抵押所,這是政府開設的具有典當性質的處所。新中國了,來這裏抵押物品的有原裝資深窮人,也有曾經是富人的新晉窮人。前來典當的人們,表情平淡走出小件物品抵押所,手裏有了幾個錢就來到乾貨店前購買糖炒栗子,初冬季節裏這是必須的。窮也坦然,富也淡然。後來,我祖母也走進過小件物品抵押所,拿日本蜻蜓牌推子和清朝銅碗換成人民幣,照樣去買糖炒栗子。這正是我兒時看到的市民羣像。”

編|程鵬

審覈|李陽陽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請註明來源“天津市旅遊局”(tianjin-tour)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