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琴鍵扣動奮鬥的琴絃,才奏出人生美妙的樂章。”居里夫人曾這樣描述人生中的理想與奮鬥。電視劇《奮進的旋律》攝製組正是將鏡頭聚焦新時代的追夢人,展現了他們的夢想與奮鬥,勾勒出新時代奮進者敢想敢拼的精神風貌,奏響了中國發展的主旋律。懷着飽滿的創作熱情和務實的創作態度, 攝製組克服重重創作困難,將十八大以來“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的故事搬上了熒屏,致敬夢想和拼搏,奏響了新時代的奮進旋律。

催人奮進的時代旋律:致敬夢想與拼搏,呈現今日之中國

在波瀾不驚與萬涓成河中講述奮勇爭先與氣勢磅礴的奮進故事,《奮進的旋律》自播出以來,憑藉磅礴的大國工業題材、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與精良的劇集製作,不僅以超高收視席捲熒屏,還收穫如潮好評引發強烈反響。回顧這部劇的創作始末,製片人李蕭感觸頗多。“總製片人王雁也是《希望的大地》的總製片人,當時那部劇也在創作的關鍵時期。總檯、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領導要求《奮進的旋律》快速推進。”“到底寫什麼內容?最初確實有不少選題參考,比如‘大國重器’、‘自貿區發展’、‘互聯網創業’等等,後來我們的總製片人、同時也是編劇之一的王雁,在研讀了幾十萬字的政策彙編和素材後,創作方向開始漸漸清晰,最後明確了‘中國夢’、‘中國製造’、‘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四個創作關鍵詞,這也是整部劇的靈魂所在。”

(圖爲總製片人王雁與編劇在舟山採訪)

“爲了這部劇能更接近現實、貼近生活、關照生活,總製片人王雁最後把目光投向了浙江溫州的火熱生活中。在此之前,他因爲工作關係去過一次溫州,那裏的社會風貌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溫州的民企非常活躍,民企和國企間的融合發展也走在了全國前列,溫州商人更是遍佈全球,他們的故事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王雁帶着主創團隊三下到浙江考察,走訪了數十家企業,採訪了衆多企業家和科研人員,收集到了第一手的創作素材,也被這些企業家們的激情、夢想和火熱奮鬥的經歷所感染”。李蕭向我們詳細介紹說,王雁和編劇吳子牛是78班同屆同學,他們之間有着很好的默契和溝通,再加編劇吳俊,幾個核心創作者經過反覆論證最終統一創作思路,決定選取潮流能發電和軸承製造來承載這個故事,採用全新的視野和角度來表現中國企業敢爲天下先、轉型發展的新時代蓬勃生命力與創新精神。

當被問及最初參與到《奮進的旋律》的感受時,李蕭接連用了“不可能”、“挑戰”、“壓力大”等詞語來形容。他回憶道,“去年四月份劇本還在大幅度緊張修改,不確定什麼時候能定稿,劇組還沒籌備,但距離完成播出只有6、7個月的時間,內容體量、特技量都非常大,心裏確實沒什麼底,現在回想起來都有些後怕。當時總製片人只給了我5分鐘的考慮時間!但有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堅實的後盾在,更有中心領導的支持和總製片人的信任,用當時中心張曉海總裁話說,要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完成了,再大的困難也得去擔當。”也正是這5分鐘抉擇,纔有了後來李蕭同創作團隊一起爭分奪秒變不可能爲可能的衝鋒。

談拍攝:輾轉數千公里全力奏響奮進旋律

“不能將‘中國製造’放在辦公室,不能將‘中國創造’放在電腦上。”自拍攝之初,總製片人王雁就提出了創作要求。他和同樣是78班老同學的導演蘇舟在很多創作方法上達成了共識,一定要以當下火熱的生活和現狀爲背景。據李蕭介紹,爲了保證拍攝場景既能滿足紮實厚重的工業基礎,又能很好地展現新時代企業具有的朝氣蓬勃,《奮進的旋律》劇組開始了數千公里的輾轉拍攝。整整三個月的拍攝場景遍及浙江溫州、杭州、千島湖、湖州、舟山、福建福安、天津、山東青島等四省(直轄市)八市(縣),創作範圍之廣、規模之大、難度之高令人驚歎。

“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力爭把《奮進的旋律》創作成一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觀衆愛看的電視劇。”李蕭介紹說,這是總製片人王雁對劇組的總體要求。他也反覆強調創作細節, 要求主創秉持“工匠精神”在拍攝上,求“真”求“實”。爲此,《奮進的旋律》劇組在拍攝中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親赴舟山市岱山潮流能發電平臺、深潛千島湖水下古城、走進中鐵裝備(杭州)盾構製造車間及“杭州2022亞運會”錢塘江隧道開掘現場、打卡福安青拓集團鋼鐵廠和湖州人本集團軸承車間、(天津)國家海洋實驗室等進行實地拍攝。

因爲劇中涉及到了潮流能發電領域的整體發展脈絡,包括早期的艱難起步,後來的曲折前進,以及現在的世界領先,整個過程都要有所呈現,所以《奮進的旋律》劇組對拍攝場景要求特別高。“故事原型中的千島湖戶外試驗基地已經廢棄了很多年,爲了呈現它當年的樣子,我們不惜代價重新進行了修繕和搭建,硬是讓它的電機重新運轉,完成了拍攝。而且爲了保障拍攝效果,我們還製作了各種專業道具模型,力求專業、準確。不僅如此,我們還邀請了很多專家到劇組來指導拍攝。比如在涉及到湖試、海試和平臺下水模塊安裝場景的拍攝時,就有潮流能方面的專家陳振東博士全程跟組配合指導。”李蕭對於當時的拍攝情形記憶深刻。

談奮進:“這部戲的創作過程就是奮進的過程”

談及當時拍攝的艱辛以及所有工作人員的堅持,李蕭十分感慨:“因爲這部劇高度還原現實環境,內容廣,場景多,劇中人物多數在生產和科研一線的環境中,加上天氣惡劣,酷暑難耐,又頻繁轉場,我們幾乎把湖面、海上、水下、隧道、工廠、車間、大山等這些場景走了個遍,拍攝難度特別大,演員和工作人員都特別辛苦,但所有人都在咬牙堅持,特別難得”。

“這部劇的創作過程本身就是奮進的過程!”拍攝過程中的許多故事,至今讓李蕭記憶深刻。“當時爲了滿足劇情需要,我們通過層層審批程序向溫州海警局借用了8套制服,協拍單位的溫州市電視劇製作中心的黃老師從溫州出發,先坐動車前往寧波,再坐汽車、渡輪,幾經輾轉,一天都不敢喫喝,終於在晚上十點多將滿滿一行李箱重達100多斤的制服穩妥地送到了岱山縣拍攝現場;在去千島湖拍攝前,主演李東學胳膊意外受傷,天天有他的戲,他忍着傷痛在40多度的高溫下堅持拍攝,沒耽誤一天工作;包括導演蘇舟,白天拍攝,回來後還要和編劇討論調整劇本,特別在秀山島拍攝時,在現場我看他累得話都說不出來了……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當時大家真的是和時間賽跑,迎難而上,特別讓人感動!” “另外這部劇得以順利拍攝,要特別感謝溫州市委宣傳部、溫州廣電集團和溫州電視劇製作中心、林東新能源科技公司,他們的支持和作用無處不在,無法替代;還有自然資源部、中國中鐵集團設備公司、杭州、舟山等地的市(縣)委宣傳部等各級單位、領導以及企業的支持,所到之處,有他們的協助,我們才能攻堅克難”。

6月連綿的梅雨天氣,7月南方40度的高溫,8、9月極端惡劣的兩次颱風天氣,都沒能阻擋《奮進的旋律》劇組主創的創作熱情和奮進步伐。直到後期製作,也是爭分奪秒,全劇僅特效就製作完成了1800 多個鏡頭,共計近120分鐘,每個演員也都非常配合補配音,沒有含糊,包括張豐毅、楊立新、巫剛、劉佳、張光北老師等藝術家。大家共同的努力才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還有這部劇播出期間剛剛去世的杜雨露老師,我們也通過這部劇的播出向他表示懷念和致敬!戲裏戲外的奮進氛圍深深感染着李蕭,“我覺得這次創作過程就是對’奮進’的最好詮釋,我們優秀的主創團隊把劇中想要表達的“奮進精神”與“奮鬥的幸福”展現得淋漓盡致。只有這樣,我們纔有了今天播出後的收穫,這是非常值得欣慰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