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防曬自然是繞不開的話題,除了防曬霜、防曬衣、墨鏡,一頂草帽也是絕佳的防曬利器!不過,你是否知道草帽是如何製作的呢?今天我們就帶大家到普寧市溪南村,看一看當地的傳統手工藝----做草帽。

村民周清標是目前溪南村裏爲數不多的草帽製作者之一。一走進他的加工場,迎接我們的是各種各樣的帽子。當然,大部分都是草帽,不過,也有小部分竹帽。記者瞭解後才知道,原來溪南村最初的傳統手工藝竟是竹帽,草帽製作是後來纔有的。

村民們說,舊時,榕江兩岸先民稱榕江爲溪,溪南因位於榕江南岸而得名。正是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促成了溪南村手工業的發展。溪南人利用竹子製作各種竹器,包括了各類生活用品,而這其中竹笠的製作更是溪南人的拿手技藝,暢銷潮汕各地。但是由於竹笠比較重,限制了進一步的外銷,所以上世紀六十年代,村民周東成、周玉祥在竹笠的基礎上研究出了竹帽,就是利用製作竹笠的材料竹篾精心編成七股的篾條,然後用縫紉機將它縫成一頂竹帽。

溪南村公益理事會常務理事周光祥介紹說,這樣一頂竹帽子大概是兩至三兩重,所以可以到外地去銷售,當時溪南竹帽興旺的時候,每天都有三四千條篾條上市,作爲溪南來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較低,有這項副業的補充,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

在這個時期,溪南人無論男女老少都會編篾條。走到哪裏他就編到哪裏。村民周清標在做草帽之前也是編竹篾條的好手。他說,十一、二歲時,他還在讀書就要編兩條篾條來過生活,一天兩條,75尺長,共150尺,編了就可以換錢買米煮飯。

村民介紹說,當時溪南還成立了專門的竹帽廠,產品遠銷全國各地。那麼爲什麼後來又改做草帽了呢?原來,隨着溪南村竹帽生意的火爆,附近鄉村也紛紛加入做帽行列,這樣一來,當地的竹子變得越來越少,大家只能從外地購買,這無形中就增加了竹帽的成本。而與此同時,他們在與外省市進行竹帽貿易的過程也發現,外省市的麥稈可以用來編成條,製作帽子。於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溪南人改用麥稈製作草帽。

記者在現場看到,用麥稈製作草帽的方法與竹帽相類似,一般是先將麥稈編成“辮子”,也就是麥條,然後通過專用的電車縫製成帽子。縫好之後還要進行定型。有意思的是,定型這個環節也需要控制好火候。

麥稈做的草帽既輕便又便宜,所以很受歡迎,周清標的草帽因此暢銷潮汕地區及福建等地,這也使得傳統的手工制帽技藝得以傳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