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少華說,至於說話時若有所思的表情,以及說話節奏和用詞,村上春樹都有些像其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比如《挪威的森林》中的渡邊君、《尋羊冒險記》中的“我”。由於諾貝爾文學獎似乎一直偏愛“嚴肅文學”作品,因此“作品的通俗性較強”,便成了一些人不看好村上春樹獲獎的理由。

北京10月10日電(記者 上官雲)瑞典當地時間10月10日,2018年和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獲獎者分別是波蘭作家奧爾嘉·朵卡萩 (Olga Tokarczuk)和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

隨着兩位獲獎者的公佈,這也意味着,之前諾獎的熱門人選、呼聲頗高的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再次與諾獎失之交臂。在微博上,“村上春樹又陪跑”的話題標籤也迅速上了熱搜。

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9年,村上春樹生於京都伏見區。受家庭薰陶,他非常喜歡讀書,後來進入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戲劇專業就讀。

諾貝爾文學獎揭曉!這次村上春樹又陪跑了……

資料圖:村上春樹

29歲時,村上春樹開始寫作,第一部作品叫做《且聽風吟》,獲得日本羣像新人獎。1987年,他的第五部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暢銷全球,引起“村上現象”,知名度不斷攀升。

就作品風格而言,村上春樹深受歐美作家的影響,基調輕盈,少有日本戰後陰鬱沉重的文字氣息,曾被稱作第一個純正的“二戰後時期作家”。

在衆多作家中,他也確實顯得有些不一樣,生活中多了些許時尚元素:曾經開過酒吧,喜歡爵士樂,還曾在異國他鄉旅行。喜歡跑步又極其自律。

翻譯家林少華曾拜訪過村上春樹。第一次見面時,村上春樹穿着灰白色牛仔褲、三色花格襯衫,裏面一件黑T恤,挽着袖口,露出的胳膊肌肉隆起。不像作家,倒很像個“大齡男孩”,本分自然。

林少華說,至於說話時若有所思的表情,以及說話節奏和用詞,村上春樹都有些像其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比如《挪威的森林》中的渡邊君、《尋羊冒險記》中的“我”。用一個詞形容,就是“文如其人”。

獲諾獎?村上春樹也許並不感興趣

由於村上春樹成名甚早,多年前就有人開始討論他獲諾獎的可能性。

不過,村上春樹本人對此也許並不怎麼關注。他曾經說過,自己獲獎的可能性如何不太好說,但就興趣而言“我是沒有的”。

諾貝爾文學獎揭曉!這次村上春樹又陪跑了……

村上春樹作品《我的職業是小說家》書封。出版方供圖

“寫東西我固然喜歡,但不喜歡大庭廣衆之下的正規儀式、活動之類。”村上春樹說,“於我最重要的是讀者,例如《海邊的卡夫卡》一出來就有三十萬人買——就是說我的書有讀者跟上,這比什麼都重要”。

他解釋:“至於獲獎不獲獎,對於我實在太次要了。我喜歡在網上接收讀者各種各樣的感想和意見——有人說好有人說不怎麼好——回信就此同他們交流。而諾貝爾文學獎那東西政治味道極濃,不怎麼合我的心意。”

爲啥被戲稱爲“萬年陪跑”?

最近幾年來,村上春樹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只不過幾乎次次落空,他也由此被戲稱爲“萬年陪跑”。

由於諾貝爾文學獎似乎一直偏愛“嚴肅文學”作品,因此“作品的通俗性較強”,便成了一些人不看好村上春樹獲獎的理由。

甚至有評論家表示,村上春樹得諾獎幾乎沒希望,“他的作品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度並不高,在純文學圈子裏不是特別受到認可”“村上很有可能成爲一個時間悠久的‘陪跑者’”。

諾貝爾文學獎揭曉!這次村上春樹又陪跑了……

村上春樹。新經典文化供圖

林少華卻覺得,村上作品不是一般意義的通俗文學,而是具有智性和審美追求的嚴肅文學或“純文學”。他同時表示,從村上的作品文學性本身來說,是配得上諾獎的。

“那麼,客觀上村上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我看還是很大的。”林少華分析,理由在於,他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作爲諾獎審美標準的“理想主義傾向”。

比如,村上春樹對一個時代的風貌和生態的個案進擊式的掃描;他追問人類終極價值時體現的超我精神;他在拓展現代語境中的人性上面顯示的新穎與獨到,以及別開生面的文體等等。

村上春樹的文字,哪一句觸動過你?

曾有人分析,村上春樹之所以如此受歡迎,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文字極爲細膩,總能觸及讀者的內心深處。

例如,有讀者舉出這樣的例子,“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裏,總會在那裏。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挪威的森林》

再比如有人提到這幾句話,“不必太糾結於當下,也不必太憂慮未來,當你經歷過一些事情的時候,眼前的風景已經和從前不一樣了。”——《1Q84》

你曾被村上春樹的哪一段文字觸動過?(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