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想而知,那些求職網站上,大家看到某些企業發佈招聘信息,外看光鮮亮麗,讓人忍不住想要投遞簡歷,但實際上很有可能就是這些犯罪分子用來“釣魚”用的誘餌而已。只要註冊這些求職網站的企業賬號發佈招聘信息,等待求職者投遞簡歷,再將簡歷提取出來售賣或直接利用,就可以從中牟利。

秋招的季節

招聘會上一些企業開出的條件

總會讓人把持不住

想要投份簡歷碰碰運氣

可有時,你投了簡歷出去

不僅成不了

還有可能成爲別人手中的“商品”

讓你面臨數不清的騷擾

甚至是詐騙!

1

求職者頻遭電話騷擾,原因竟是簡歷被賣

日前,大學畢業不久的郭同學就經歷這樣的事情,由於着急找工作,她在網上向幾家企業都投遞了自己的簡歷。

原本滿心期待地等着企業的邀約,沒想到接到的竟是騷擾電話,“基本上一天能有三四個。他們問我要不要去做銷售,銷售什麼也不告訴我;還有人問我要不要去做任務,30~80元一單,一單一結,也不說內容,只讓我加他的賬號;還有問我要不要做健身教練的……”。

郭同學懷疑簡歷被泄露給了不法分子,但爲了不錯過心儀公司,只能繼續忍受這些騷擾。對於維權,她更是猶豫不決:“個人維權很困難,也很麻煩。維權是漫長的過程,會耽誤我找工作。”

郭同學的簡歷真的被泄露了?騷擾電話又是從哪來的?

答案就藏在簡歷背後的黑色產業鏈上,在這裏簡歷就像商品一樣,可以自由交易,每一份簡歷都被明碼標價。

未被交易過的簡歷,每條價格1.8-2.5元,已被交易過一次的二手簡歷,每條價格在0.8-1.5元之間,還有按照簡歷來源劃分的,從0.6-1元不等。郭同學的懷疑並非不存在,她的簡歷很有可能就是在投遞後,被不法分子轉手賣出。

一位賣家張磊(化名)稱,通常未交易過的簡歷“轉化率”更高,求職者電話更容易打通,社交賬號的好友申請也更容易通過。而簡歷中提供的包括求職者的姓名、手機號、年齡、性別信息等在內的信息,可以直接發到買家郵箱。當被問及信息是否能夠保證實時更新,張磊再三承諾“當天簡歷,每天穩定更新5000+,質量槓槓兒的”。

2

僞裝企業騙簡歷,求職網站成泄密重災區

通過求職網站尋找工作,是目前大部分求職者尋找工作的主要途徑之一,這也讓求職網站上擁有了海量簡歷和求職者,此時在犯罪分子眼中,這些網站就成了可以用來牟利工具。

只要註冊這些求職網站的企業賬號發佈招聘信息,等待求職者投遞簡歷,再將簡歷提取出來售賣或直接利用,就可以從中牟利。

郭同學很有可能就是將自己的簡歷,投遞給了這些以招聘爲名目的假企業手中。

但想要獲得這些求職網站的企業認證賬號並非易事,這類賬號通常被稱爲“白號”。所以又衍生出了另外一個,通過專門販賣這些企業賬號和註冊“白號”所需的營業執照來牟利的黑色產業。

在網上,有專門出售用於註冊白號的軟件,可以幫助買家批量註冊白號,價格在每月100元以上。

理論上,發的招聘信息越多,收到的簡歷數量就越多。網上甚至還有專門售賣“發帖機”軟件,價格在300~400元/月。另外還有軟件可以將帖子刷新,使帖子排名更高。最後,根據平臺服務,利用“簡歷提取器”,以文本形式提取出求職者簡歷信息。

可想而知,那些求職網站上,大家看到某些企業發佈招聘信息,外看光鮮亮麗,讓人忍不住想要投遞簡歷,但實際上很有可能就是這些犯罪分子用來“釣魚”用的誘餌而已。

而通過求職類網站來獲取個人信息,只是衆多手法中的冰山一角而已,如黑客、釣魚網站、房產中介、保險公司、快遞公司、汽車4S店都是非法出賣公民個人信息的重災區。

警方提示,非法獲取、出售或提供行蹤軌跡信息、通信內容、徵信信息、財產信息等個人信息50條以上的,即構成犯罪。尤其對掌握公民個人信息的內部工作人員,泄露公民個人信息將從重處理。

3

精準詐騙需防範,源頭在於信息泄露

而這些泄露出來的信息,最終都被用來做什麼了?除了被騷擾、被曝光、被倒賣……還很有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 成爲實施詐騙的工具 。

變成了需要你繳費註銷貸款賬戶的客服電話,需要你遞交保證金才能發獎學金的機構電話,還有可能變成一個99元到付的快遞,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對你的隱私“瞭如指掌”。

近日,南京警方破獲一起以“貨到付款”爲手段,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實施精準詐騙,涉案金額高達1200萬元的詐騙案件。南京市民劉女士報警稱,女兒替她簽收了一份姓名、地址和手機號碼完全一致,“99元貨到付款”的包裹,打開一看卻是價值僅有幾元錢的劣質燈。南京的劉女士選擇報警,這一報警,牽出了一起猖狂盜取公民個人信息並精準實施詐騙的案件。

在警方的調查下,衛某、劉某等6名快遞員相繼歸案。他們交代,在攬收快遞過程中,認識了鄭州依米電商公司老闆鄭某並達成交易。快遞員負責利用職務之便,竊取所供職的德邦快遞全國用戶數據並提供給鄭某,鄭某則負責發貨詐騙。

爲提高精準詐騙成功率,電商老闆鄭某會對用戶信息進行篩選,選擇平時網購量大、喜歡“貨到付款”的用戶,再發送貨到付款的劣質產品來騙取錢財。

▲犯罪分子聊天記錄

4

保護個人隱私信息,反詐防騙不上當

其實,個人隱私泄露而引發的精準詐騙,在現在看來已經不是什麼罕見的事,從2016年的山東女學生徐玉玉被騙後猝死事件後,便已爲國人敲響了警鐘。雖然近年來,隨着公安機關打擊力度和民衆防騙意識的提高,但如今的“精準詐騙”已經演化得更加難以辨別,隱私泄露的渠道也愈加隱祕,難以察覺。

在守哥看來,要有效的遏制這類詐騙,其實不單單需要法律的威懾、國家的打擊、社會組織的自覺,同樣也需要我們所有人的防範意識共同發力。

在電信詐騙滋生的土壤還未消除之前,最關鍵的還是提高自己的防騙意識,讓騙子無機可趁。關於“隱私泄露”和“精準詐騙”守哥也爲大家總結幾點防範的方法:

防騙技巧

①個人的所有證件概不輕易外借,包括身份證、醫保卡、行駛證等在內的各類證件,均具有代表個人身份的作用,如非必要場所用證需要,切記不可輕易外借他人。

②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網絡上,都不要隨便留下包括真實姓名、年齡、家庭地址、身份證、電話號碼、銀行卡號等個人信息。

③謹慎點擊鏈接或掃碼,不管是街頭的掃陌生二維碼領禮品活動,還是手機上彈出的陌生網站,對於不確定其真實性的鏈接和二維碼,不點擊、不掃描。

④對於陌生人的短信、電話、網絡社交平臺上的賬號始終保持警惕,無論對方聲稱自己的身份是什麼,都需要第一時間覈實,如有涉及金錢交易,那就要小心再小心。

來源: 守護者計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