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易經”古經的哲學(推理)和數術(感知)兩大體系。有許多人有這樣的困惑:認爲“易經”古經中有的同一卦中的卦名、卦辭和爻辭三者的吉凶意義不盡一致,有的甚至出入很大。

兩儀:陰陽之道,恆古定律【易學文化研究】 我所認識的“易經”(二)

《周易》新解

正確認識“易經”

湖北·荊門史述穎

“易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它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而又優秀的文化財富。它不僅有着源遠流長而且最早的文化歷史,還有着博大精深而又精闢獨到的內涵。它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易經”從它誕生時起,歷經三世聖賢的修訂而逐步完善,最後定格爲《周易》,至今已伴隨着中華民族走過了四千多年的歷史。它是一部“百科智慧寶典”,作爲中華民族的子孫後代,應該正確認識和良好地運用它,讓它造福中華民族,爲中華民族的昌盛服務。

“易經”是古代聖賢對宇宙自然規律模式探索結果的書面總結,其目的是用來指導人們按照宇宙自然規律行事。它以 - -(陰)—(陽)符號組成的六十四卦爲核心,配以文字說明,揭示事物發展階段的吉凶悔吝狀態,作爲人們檢查、修正和指導各項社會活動行爲的依據。

“易經”古經是各類文化的源頭。中華民族的“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就是從“易經”文化中發源;“黃帝內經”把“易經”應用於“養生”達到了極致的高度;在後世衍生出的“預測學”如:“六壬”、“命理”、“八卦六爻”、“奇門遁甲”等更是證明了“易經”的奇特。等等一切,足以說明“易經”囊括了“天文、地理、科學、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豐富的知識內容。它的內涵範圍之廣大、深度之長遠是難以估量的。我們今天所認識的,在範圍和深度上都可能只是很小的一點點。因此,這就需要我們用謙虛謹慎的態度去認真的研究和發掘。

一、“易經”古經的哲學(推理)和數術(感知)兩大體系

“易經”的核心基礎是陰 - -(陰)—(陽)概念。有一句話叫做:“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即六十四卦象和三百八十四爻象)”。還有一句:“一物一太極”。結合起來講:就是每一個事物無論鉅細都是一個“太極”;這個“太極”的運行規律,必然是從“太極生兩儀”開始。這個“兩儀”就是其核心基礎概念 - -(陰)和 —(陽),它代表事物的兩個方面。

“易經”是宇宙自然規律模式,是一個大的“太極”。當然,它本身也逃不出這個規律模式。“易經”的體系也是由“兩儀”組成,這個“兩儀”就是哲學(推理)和數術(感知)兩個內容。“數術”是“象”,“哲學”是“理”。數術(感知=象)爲哲學(推理=理)提供理論依據;哲學(推理=理)表述數術(感知=象)的結果。兩者相互依存,形成一個完整的“易經”文化體系。

1、“易經”古經的“哲學”體系

談到“哲學”,人們可能要問:“易經”的“哲學”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哲學”一直有“唯物論”和“唯心論”之爭。其實,“唯物論”和“唯心論”同樣是“哲學”這個“太極”生出來的“兩儀”。一陰一陽,互相依存。唯物主義主張物質是第一性、意識是第二性。唯心主義主張意識是第一性、物質是第二性。這種爭論都是多餘的,它們本就沒有一(先)二(後)之別。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就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本質,陰陽同時產生,沒有先後之別。

“易經”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由 - -(陰)或 —(陽)自下而上排列六畫成一卦,每一卦都有它的卦名和經文。六十四個六畫卦爲“數術”(感知)反映事物的狀態;六十四卦卦名和經文分別表述六十四卦的“哲學”(推理)的內容。由於“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即六十四卦象和三百八十四爻象)”,“易經”所涵蓋的“哲理”內容可謂是無窮無盡。

“易經”,有些學者人爲地把它劃分爲“象數”和“義理”兩塊,還有“象數派”和“義理派”之別。請不要忘了,哲學的基本立足點就是“一分爲二”,正與“易經”核心基礎的“陰、陽”概念是一致的。既然是“一分爲二”的,那也就完全可以“合二爲一”。

組成六十四卦的“八個純卦”,每一卦都有它的“象”和“數”。每兩個“純卦”疊合成一個“卦”之後,上下兩卦的“卦象”形成一個“組合狀態”的“卦象”,這個“卦象”是一種什麼“組合狀態”呢?這時就要用“義理”來說明了。這個“義理”反映的就是“組合狀態”“卦象”的邏輯關係,是什麼“象”就必然有什麼“理”,是什麼“理”必然就有什麼“象”,它們是互爲連帶的整體,是不能把它們分開的。“義”和“理”意義相近,可用一“理”字概括;至於“數”,有“卦數”和“爻數”之別。“數”有它的特定用途,一種是由“純卦”的“卦數”所決定的“數”,這在“易經”古經“衍生出”的“梅花易數”和“八卦六爻”預測學中計數時用到,在“易經”古經“術數”中還沒找到運用它的影子,它不屬於“易經”古經範疇的內容。另一種是卦爻的“爻數”,或稱“爻位數”,它屬於“易經”古經的範疇,也同時含有“象”和“理”的兩個內容。

有許多人有這樣的困惑:認爲“易經”古經中有的同一卦中的卦名、卦辭和爻辭三者的吉凶意義不盡一致,有的甚至出入很大。

“卦名”是對“卦”的“定義”,“卦辭”是對“卦名”的“定義”,“爻辭”是對每一卦所反映的或六個層面、或六個方面、或六個階段等等狀態的“定義”。它們三者各自的性質不同,吉凶狀態的“定義”就不可能一樣。

周文王在“乾”和“坤”兩卦中各自注明瞭“用九”和“用六”,這就規定了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都是動態的,表示萬事萬物隨時都處於變化的運動中,這就是“易經”的宇宙自然規律狀態。

“易經”用宇宙自然規律狀態來說明和詮釋了社會人事中方方面面的哲理,它是智慧的寶庫,更是哲學理論的寶庫,而且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2、“易經”古經的“數術”體系

“數術”,首先要把“易經”古經本身“數術”與後世從“易經”古經中衍生出來的“數術”區分開來。所謂後世從“易經”古經中衍生出來的“數術”,一種是“八卦六爻預測”,是漢代大學者焦延壽(今河南商丘人)始創,西漢學者京房(本姓李,字君明,今河南清豐西南人)完善定格的“八宮八卦納甲預測法”,俗稱“京房易”。現在坊間流行的“周易預測”就是這種“京房易”。另一種“梅花易數”爲北宋學家邵雍字堯夫,諡康節,先爲范陽人,後隨父遷共城今河南輝縣)所著,後發展成爲“象數易學”流傳至今。這兩種方式,都是以“易經”六十四卦爲基礎發展起來的。它們不同於“易經”古經的“數術”(感知)方法。

“易經”古經的數術(感知)方法,既簡單直接,又快速明瞭。大道至簡,它是站在極高的位置上觀察事物,沒有後世發展起來的那些方法的繁瑣和複雜。

“易經”的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可大可小”的伸縮性。事物無論鉅細,只要是用“卦”來“感知”它,它一定會在這個“卦象”之內。這就是“易經”八卦包羅萬象的特性。

1)“易經”古經的數術(感知):- -(陰)—(陽)合和法

“獨 - -(陰)不生,孤 —(陽)不長”,“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鐵的定律。一個事物如果呈現一陰一陽,陰氣下行,陽氣上升,達到陰陽相交合和,纔是最佳狀態。

比如說:把- -(陰)比作“負數”1 ,把 —(陽)比作“正數”1 ,兩數相加(陰陽合和),則等於“零”。

這個“零”:在“儒家”叫“中庸”;在“釋家”叫“空”;在“道家”叫“無”;在“易家”叫“中和”,在現代社會叫“和諧”。表示這個事物擺脫了外部一切事物的控制或干擾,到達了一個良好的自主運轉狀態。

(2)“易經”古經的數術(感知):“天、人、地”三才法

“天適、地利、人和”這三樣齊備,便是良好狀態。判斷事物的狀態如何,應顧全這三個方面,這三項缺一不可。

這裏的“天、人、地”三才,是對應“八卦”中的卦畫而言的,“八卦”卦畫分別代表天、人、地。一個卦有六畫,叫做“六爻”。自下向上:一 地、二 人、三 天、四 地、五 人、六 天。一 四地地相對應;二 五人人相對應;三 六天天相對應。在這三對中觀察它們陰陽配合的狀態,能達到合和者爲佳。

(3)“易經”古經的數術(感知):多面觀察法

“易經”古經的六十四卦的排列,兩卦爲一組,共三十二組。其中二十八組“綜卦”,四組“錯卦”。用於多面觀察事物的運動狀態,這是“易經”本身所帶可見的“卦象”換位、變通觀察法。至於另有所含的“互卦”、“錯卦”“交卦”等等則可反映更深更細的內涵。

(4)“易經”古經的數術(感知):卦辭、爻辭定義法

“易經”的每一卦和每一爻都有它的特定意義存在。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有“卦辭”;三百八十四爻,每一爻都有爻辭。卦辭闡述了卦的象義,說明事物的狀態。按照人、事區別,爻辭提示了每卦所包含的或六個層次或六個方面或六種勢態的內容,以及當值爻變的吉凶悔吝,反映了事物在相應位置動變中的狀態。

(待 續)

(本文於2013年12月刊登在本人“新浪博客·秀穎易學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