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是我十幾年的老友,家庭小康,但爸媽從小疼愛她,順風順水在事業單位就職,就算結婚生了孩子,基本上還是個對錢沒概念的主,花費隨心所欲,口頭禪從來就是:“高興最重要。”

某一天突然半夜給我發了一條信息:你能不能和我說說到底應該怎麼理財的?

我猜想肯定是遇到了什麼事情,果不其然。

她接着說:“前段時間我媽因爲高血壓住院了,交住院押金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手頭只有幾千塊錢,後面藥費是我爸揹着我去交的。”

一凡說,當她在醫院捏着那薄薄的幾張單據的時候,一種從未有過的危機和恐慌襲來,她發現自己承擔意外的能力幾乎爲零,腦子裏唯一的念頭就是還好媽媽只是普通的病情。

一凡兩口子薪資水平在那個城市不算低,手頭只有車貸需要還,也許正是因爲沒有什麼壓力,加上有兩邊父母幫忙帶孩子,她和老公隨心所欲慣了。

一個人的心態決定認知,認知又決定行動,而行動決定結果。所以,做任何事情心態很重要。

就拿理財來說,天天說理財講理財,但我知道還是有很多人並沒有理財,這裏面就是心態問題。

一種顯而易見的心態就是:理財收益這麼低,一年下來也沒幾個錢,理不理有什麼區別呢?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說過一句話:我們總是高估今後一兩年內將要發生的變革,總是低估未來10年將要發生的變革。

這句話放在理財上面同樣適用,很多人不願意理財就高估了今年一兩年帶來的收益,卻低估了未來10年積累的財富。

事實上不用10年,你就會發現理財和不理財的巨大區別。

要不要買房子?朋友婚禮,我怎樣隨禮?給孩子怎樣準備教育金?父母哪又身體不適了?

每一個問題都比一個問題更加真實。每一個問題的背後,可能是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才能解決的。

所謂的中年危機,其根本都是在年輕的時候,沒有爲自己及早規劃,積累人生的複利。

如果到了中年,你的工資已經不再是你收入的主要來源,而是其他渠道給你源源不斷帶來複利,還會焦慮嗎?

我們普通人,能接觸到複利的方式之一,就是基金投資。基金投資,又被稱爲懶人投資法。

“股神”巴菲特,在管理基金41年裏,基金資產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1.5% !那作爲普通的投資者:

如何才能挑選一隻好“基”?

投資基金一定不會虧嗎?

投什麼樣的基金收益最大?

怎麼定投?什麼時間點進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