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做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各級黨委政府將“環境治理”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爲重要工作來抓,措施之完善、保障之有力、逗硬之堅決,但效果仍然不盡如人意。“環境污染”咋就如此難以治理呢?

  我們先來理一理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找一找“環境污染”的根本原因。世間萬物本爲一體,大自然始生了萬物、養育了萬物、協和了萬物、成就了萬物,還要承擔化解萬物排放的廢物。我們假設人類向大自然索取的資源爲A,人類向大自然排放廢物爲B,大自然養育萬物能力爲常數X,大自然化解廢物的能力常數Y,治理環境投入資源爲C,那麼:

  當,A+B<X+Y時,生態環境良好,並保持持續向好趨勢,不需要治理……①

  當,A+B=X+Y時,生態環境保持平衡,即不壞不好,可治理可不治理……②

  當,A+B>X+Y時,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並呈現持續向差趨勢,需要進行治理……③

  出現第③種情形時,爲了人類長久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進行治理。現在我們假設在A+B不變的情況下實施人工治理;或在A+B雖有所減少,但減少數量小於或等於C時,則:A+B+C>X+Y,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只有當A+B+C<X+Y時,才能實現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目標。

  所以,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進而實現建設生態文明戰略目標,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提出的“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爲主”方針。

  一、落實“節約優先”的方針,減少人類向大自然索取資源和排放廢物的總量。一是要堅持創新發展,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生產廢物排放;二是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提高產品質量,延長產品使用週期;三是要從我做起、從家庭做起、從生活的一點一滴做起,自覺執行“八項規定”及實施細則,不搞或少搞“四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做到勤儉節約,減少生活浪費和廢物排放。

  二、落實“保護優先”的方針,保護大自然生養萬物和化解廢物的能力。一是要加大森林資源保護力度,持續推進“國土綠化行動”,增加森林覆蓋面積;二是要保護天然湖泊、草場、溼地等資源,保護大自然修復能力;三是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在建設和發展中,切實做到把環境保護放在首位,防止破壞環境現象發生。

  三、落實“自然修復爲主”的方針,減少人工治理對自然增加的壓力。一是要堅持生態環境保護紅線,給自然修復留足空間和時間;二是要堅持自然恢復爲主,人工治理爲輔,變事後治理爲事前保護;三是要堅決杜絕環境治理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短期行爲,提高人工治理的實效。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我們必須牢記“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纔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的重要論斷,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實好“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爲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的要求,在單位、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發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優良傳統,杜絕“四風”等不良現象,力行並倡導綠色消費、合理消費、節約消費、愛護環境,追求“天人合一”人生境界,做一名美麗中國的建設者和守護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