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校“刷臉”設備用在哪兒?多用於門禁,有高校已拆除

專家認爲,不能也不必要在教室安裝人臉識別監控。

高校“刷臉”設備用在哪兒?多用於門禁,有高校已拆除

新京報訊(記者 應悅 黃哲程)隨着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和推廣,越來越多學校將人臉識別、大數據採集技術引入校園,也由此出現不少爭議。對此,教育部曾表態,希望高校非常慎重地使用這些技術軟件。

新京記者近日調查多所高校發現,過半高校尚未引進人臉識別設備。已經引進的高校中,已經出現拆除相關設備的情況。此外,大部分高校的人臉識別設備也未用於課堂監控,多應用在打印成績單、開學註冊以及門禁識別等方面。

探訪1

大部分高校人臉識別用於門禁

不久前,一段課堂行爲監控視頻引發關注。視頻中,一名女同學被標註“聽講 6次,閱讀 8次,舉手 6次”。這段視頻在網絡上引起巨大爭議,不少網友認爲課堂上沒有必要對學生實施如此精細的監控。

記者調查的10所大學中,5所已安裝人臉識別設備的學校均未將設備應用於課堂監控,校園大門門禁和宿舍樓門禁是設備的主要應用場所。

北京大學東門配備了多臺人臉識別門禁設備。據悉,這些人臉識別設備於去年投入使用。中國傳媒大學校園門口也投放了人臉識別門禁設備。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在學校的南北門配備了人臉識別門禁。正於北二外讀大3年的曹同學告訴記者,校門口的人臉識別設備大概是在今年年初開始使用。最初學校爲了方便同學註冊,還在校門口設立專門的崗位供學生進行人臉識別註冊。“總體來說還算方便,大部分同學都會選擇刷臉進校園。”曹同學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也在今年秋季學期於校門口增設了人臉識別門禁設備。

針對高校內部使用人臉識別設備這一問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從教育角度看,不能也不必要在教室安裝人臉識別監控。

“在監控環境下,孩子的一舉一動都被觀察,上課打個哈欠可能都會被記錄和指責,這會增加學生在校期間的精神緊張程度,甚至打亂正常的學習生活節奏,影響教學成效。”儲朝暉表示,自律首先要給孩子機會自主,監控只會摧毀孩子的自主。

出於安全性考慮,儲朝暉認爲,在校門口這樣的位置安裝監控,可以接受,但在應用前也應經過規範的評估檢驗。

探訪2

刷臉可自助報到、打印成績單

除門禁外,一些高校還嘗試通過人臉識別技術節省學生在辦理一些事務時的行政手續。

在清華大學學生服務中心的自助服務處,放置着4臺具備人臉識別技術的機器,不時有同學來此通過自助服務機器辦理業務。正在讀研究生的殷同學告訴記者,這臺機器可以辦理新學期報到註冊,打印成績單以及火車優惠充磁等業務。

“以前辦新學期報到註冊,要把學生證交給老師,再由老師統一蓋章。現在可以用這個機器自助辦理,感覺挺方便的。”

殷同學告訴記者,“用這個機器註冊,一是比較方便,自己註冊就可以,不用再把學生證交給老師。另外時間上自由度也更大一些,機器沒有下班時間,只要這裏開着門就可以辦,節省了許多時間。”

不過,殷同學表示,自己使用的頻率並不算很高,“一個學期大概會來(學生服務中心)三四次,畢業的時候可能會用得更多一些,像打印成績單之類的業務,對畢業生來說還是比較有用的。”

類似的設備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也能見到。正在北航讀大四的彭同學表示,北航在校生也可以通過人臉識別機器開學報到註冊。“不過我們這裏還沒有打印成績單等功能。”彭同學說。

除了在校生,剛入學的新生也可以“刷臉”註冊。據悉,北航的新生人臉識別註冊去年就已經開始,不少新生表示這種報到方式比較方便,省去了許多手續。

探訪3

高校人臉識別設備應用率不高

儘管人臉識別設備目前被炒得火熱,但記者此次調查的10所大學中,一半高校並未配備相關設備。中央民族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吉林大學以及汕頭大學的同學均表示,目前校內尚未配備人臉識別設備。

“這個學期回來的時候,發現圖書館的人臉識別設備不見了。”在汕頭大學讀研究生3年級的彭同學告訴記者,學校圖書館去年配備了人臉識別門禁系統,同時支持刷臉和刷學生卡進圖書館。“我試過好幾次刷臉進館,但只成功過一次。”彭同學告訴記者,身邊也有同學出現過這種情況。

汕頭大學還曾在校內某些教室門口配備了人臉識別門禁系統,不過識別度也不高。“有一次我室友還刷出了另外一個同學的身份。”彭同學笑着說。

不少女同學表示,只要化了妝,系統就識別不出來。彭同學介紹,現在學校已經把在圖書館和教室門口的人臉識別設備全部拆除。

此外,安裝了人臉識別設備的高校也存在使用率不高的問題。

記者探訪時發現,北京大學不少同學仍選擇通過校園卡進入學校。尤其在人流量較高的時期,絕大多數同學用校園卡通行。一位同學試圖刷臉進校園,一旁的安保人員勸阻道:“不用刷了,趕緊進去吧。”

中國傳媒大學南門設置的兩臺人臉識別門禁設備,只有一臺處於啓動狀態,另一臺的屏蔽門敞開,大量人員直接由此進出。保安表示,上學期間人員通行量較大,南門只啓動了一臺人臉識別門禁,另一臺屏蔽門打開供直接通行。學校北門也關閉了人臉識別門禁,可直接通行。

追訪

學生:希望學校做好數據保護

不少同學認可人臉識別在一些場合的便捷性。比如人臉識別門禁,就方便很多經常忘記帶校園卡的同學。

不過,一些宿舍在校外的同學表示,校門口的人臉識別門禁會導致上課高峯時期的擁堵情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李同學表示,北航的大運村公寓就在校外,上課高峯時間,校門口會排起長隊,耽誤大家進校的時間。

對於課堂人臉識別監控,學生則認爲沒有必要。“還是應該依靠自主學習,監控會讓整個學習過程變得僵硬。”殷同學說。

也有同學提出數據安全的擔憂。中國傳媒大學的賈同學表示,近幾年幾次大規模的信息泄露事件都讓人不禁擔心個人的隱私安全。“人臉也是一種信息數據,手機可以人臉解鎖,超市可以人臉埋單。以後人臉說不定會成爲另一種形式的密碼,一旦泄露,後果也會很嚴重。”

賈同學表示,希望各個學校能做好信息安全保障,保護學生個人信息不被泄露。

聲音

專家:數據收集監管應儘快跟上

對於如何保存設備採集的數據,此次在網上掀起討論的人臉視頻監控設備供應商曠視科技表示,曠視科技向校園提供的產品皆爲離線部署,僅提供技術支持,公司不會接觸到學生信息。

“與傳統信息數據相比,人臉數據具備生物特徵,而生物特徵是唯一性的。”上海市信息安全行業協會會長談劍鋒表示,正是基於這樣唯一性,人臉數據一旦遭到泄露,受害者所要承擔的風險則遠高於傳統的數據泄露。“傳統的信息泄露,比如說我的銀行賬戶,一旦被泄露了,我還有更改密碼的餘地,可以做到止損。但生物特徵卻無法做到這一點。”談劍鋒說。

“技術不是不可以用,但一定要找到適合應用的場景。”談劍鋒表示,目前,我國在數據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都相對空白。儘管已經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但仍需要細則的補充。

“在數據儲存、傳輸、使用這些環節,都應有詳細的規定。”談劍鋒說,現在生物數據的收集越來越方便,僅需一部手機,就可以收集到人臉和指紋等數據。

對於數據收集方的監管也應跟上步伐,談劍鋒表示,不僅僅是政府部門,互聯網公司同樣是監管重點。除了機構、企業,個人對生物數據的保護意識也需要提高。

新京報記者 應悅 黃哲程 陳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