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衛星專家執行任務期間,在崗位上去世

10月9日,上海,天氣陰。

能容納千人的殯儀館禮堂,擠滿了從四面八方趕來的人們。用戶單位領導來了,協作單位合作伙伴來了,並肩戰鬥的同事、晚輩來了,一起送他們的老戰友、老同事、老領導魏鍾銓最後一程。

我國著名衛星專家,我國靜止氣象衛星、雷達遙感衛星的開拓者魏鍾銓同志,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執行任務期間,於10月3日20時58分,溘然長逝,將生命的最後一刻奉獻給了他一生摯愛的航天事業,享年81歲。

我國著名衛星專家執行任務期間,在崗位上去世

魏鍾銓在工作中

最後的時光仍在工作中

“趁着還能幹得動,就再幹兩年。”這是魏鍾銓近些年來常說的一句話。

9月12日在北京參加了衛星出廠評審會,19日在太原參加衛星加註評審會,29日再赴太原,參加即將發射的火箭的加註及轉場評審會。就在這第三次出差時,他的身體開始“抗議”了。

“最近太原氣溫驟降,路途又太奔波,您還是在上海蔘加視頻會吧,不要去發射場了。”作爲曾經的主任設計師、現在的總設計師,陳筠力曾苦勸魏總。今年是衛星發射的“大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任務艱鉅,魏鍾銓擔任工程總師的項目就有多顆衛星要發射,每顆星都至少有3次他需要參加的會議。

“這次發射非同尋常,我要去給星箭試驗隊加加油、鼓鼓勁!”拗不過魏總,陳筠力只好和他約定了,等他回來,10月7日一起商討未來的衛星規劃。

其實魏鍾銓年事已高,不需要再被安排工作,但他常常主動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每週一,項目辦都會把一週安排送到魏總手中,有時型號忙,他基本是一週一次甚至兩次出差,最近一兩年出差才相對少了一些。

希望魏總少出差的不僅是同事們。就在9月中旬去北京出差期間,魏鍾銓的夫人姚增輝也剛動了手術。夫人喜歡出門走走,魏鍾銓卻總沒時間陪,他說,讓我在幹得動的時候多幹些工作,等幹不動了再陪你遊山玩水。

去太原之前,夫人和女兒都勸他,身體狀況不好,能不去就不去了。但他卻說:“我現在身體還可以,這顆星有特別的意義,可能就是我最後一次了。”

沒想到,一語成讖。

9月30日凌晨,剛到太原不久的魏鍾銓突發急症,被送至醫院治療。3天時間裏,病情急轉直下,不幸於10月3日晚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彌留之際,他多次勉力抬起手,指向天空的方向……

叱吒“風雲” 在挫折中前行

“自主創新,艱苦奮鬥,嚴慎細實,大力協同,和諧共贏。”八院509所總體研究室的牆上,掛着魏鍾銓親手書寫的20個字,他也是用自己的一生在詮釋這幾個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將有限的人生投入到不斷開拓中國應用衛星新疆域的偉大實踐之中。

1982年,立足氣象衛星發展的需要,魏鍾銓投入到我國第一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的研製中。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定點觀測”能力可以與“全球掃描”的極地軌道氣象衛星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中國氣象衛星應用體系。這也得到了當時航天部和用戶機關的支持。衛星立項後,他擔任該衛星總設計師。

當時,世界上能夠自主研製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只有少數幾個,難度可想而知。魏鍾銓提出,充分利用東方紅二號衛星的成熟技術和成熟產品,以自旋穩定方式獲取高質量雲圖的技術途徑,他主持並帶領團隊完成了相應的關鍵技術攻關。

但世事無常,經過12年的艱苦奮鬥,1994年,風雲二號01星被運至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就在發射前夕,衛星突然起火燃燒,衛星毀了,魏鍾銓被同事從事故現場救了出來。

於偉民總師和陳建新總指揮都經歷了那次事故。“當時,大家都蒙了。但是魏總卻激勵大家,他說,叫苦和發牢騷也不能降低哪怕一點困難的程度,還不如集中精力幹好自己的工作,證明存在的價值。看到魏總,大家的幹勁又回來了。”

在魏鍾銓的帶領下,型號線上的科技人員迅速振作起來,許多受傷人員在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的情況下也一起參與進來,分析事故原因。

大家很快準確定位了原因,並有針對性地制定了控制措施。諸如加註後燃料的危險性、防靜電控制溫度溼度等現在看來的“常識”,就是在這次的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這些也成爲了中國航天日後的寶貴財富。

事故過後,魏鍾銓作爲型號顧問,繼續和大家投入到第二顆風雲二號衛星的研製工作中。經過3年的努力拼搏,1997年6月12日,我國第一顆靜止氣象衛星進入距離地球36000公里的赤道上空,填補了我國靜止氣象衛星研製領域的空白,爲我國和亞洲周邊國家地區的氣象預報、雲圖發送以及減災救災等作出了重要貢獻。

後來回憶起來,魏鍾銓說,風雲二號的曲折是科學探索路上的曲折,也與當時的工業基礎和我們對一些技術問題認識有關。

“關鍵是我們要樹立必勝的信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深刻認識其中的原因和深層次的東西,進一步喫透技術,舉一反三,爲以後每一次成功打下紮實的基礎。”他這樣說。

我國著名衛星專家執行任務期間,在崗位上去世

情繫遙感 勇當拓荒人

62歲,對於很多人來說是職業生涯的終結。但對於魏鍾銓來說,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在這個年紀,他擔任了遙感衛星一號的總設計師。

早在1988年,一項有效載荷攻關課題就被列入我國“863”計劃中的重大項目。這是魏鍾銓用戰略的眼光努力尋求的突破。

彼時,衛星遙感技術在世界上正迅速崛起,多個國家已經有了大的突破。幹了數十年的衛星,他深刻認識到,前瞻性和領先一步對我國衛星遙感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性。他暗下決心,一定要使我國遙感衛星躋身世界高科技發展的前列。

其間,研製團隊想在國際上尋求合作,找了相關國家、企業,卻都被幹預、拒絕。這讓魏鍾銓認識到: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走自力更生的道路,逼着自己搞出自己的核心技術。

起步之初,大家都不看好這個項目。一來,八院並非傳統衛星研製單位,衛星抓總能力優勢不夠突出;二來,載荷單位也是新加入航天陣營,對於衛星應用瞭解甚少。

魏鍾銓主動上門協調各國內優勢載荷單位,虛心請教專業領域知識;積極對接用戶單位,滿足用戶需求,以過硬的專業素養和協調能力贏得廣泛的支持和信任。他提出了技術上不同於國外衛星的研製方案,找對了路徑;並依靠自己卓越的數學功底和學習能力不斷減小算法的誤差,終於開闢出中國又一個全新的應用衛星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就這樣,卸任風雲二號衛星總設計師後,魏鍾銓瞄準中國應用衛星一個完全空白的領域,帶領一羣沒有多少工程經驗的衛星總體、分系統研製團隊,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雷達衛星研製之路。

2006年4月27日,遙感衛星一號歷經7年研製,在太原衛星中心成功發射並穩定在軌運行,填補了國內遙感領域的空白,這是我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全天候、全天時、高分辨率對地觀測遙感衛星,是多項新技術的集成,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

遙感衛星一號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及時提供了我國遙感衛星的第一張有效圖像。通過圖像,救援指揮人員可以分析判斷出災區房屋損毀、山體滑坡,以及唐家山堰塞湖等湖泊淤塞變化受災情況,以供搶險救災人員決策參考。

虛懷若谷 以身作則育人才

時至今日,雷達衛星已呈現系列化發展,從一個衛星型號衍生出多個衛星型號,研製隊伍中5位總設計師、十幾位副總設計師脫穎而出,一批年富力強的科技人員在研製實踐中得到鍛鍊成長,逐步成爲技術上的帶頭人、型號上的領軍人。

魏鍾銓有一句口頭禪——“我講清楚了嗎”,他很少追問別人聽懂了沒有,而是非常謙和地說:“剛纔我講清楚了嗎?”年輕人非常願意跟着他一起研製衛星,因爲他總是堅持傾聽年輕設計師的意見,不斷鼓勵大家創新。

在陳建新的印象中,魏總就像是自家長輩:“年輕時自己‘不知深淺’,經常在會上和魏總‘爭一爭’,充分發表意見,激動的時候還跳起來過。魏總不但不生氣,還非常鼓勵我們。”

範季夏和陳筠力兩位總師都視魏鍾銓爲“領路人”。“魏總精通各方面的業務,總是有新想法新思路新點子,非常好學。”魏鍾銓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帶動身邊人,他這樣要求別人,自己也是這樣做的。

魏鍾銓對大家的要求很高,嚴格貫徹“嚴慎細實”,常常連夜給大家一個字、一個標點符號地審閱報告,有時要一直改到凌晨四五點鐘。範季夏說自己就是被這樣訓練出來的。陳筠力還經常凌晨兩三點鐘接到魏總的電話,“他半夜想起工作上的事情怕忘記了,就會打電話讓我記着。”

雖年逾八旬,魏總心裏卻是個年輕人,玩微信、玩攝影、請隊員喫肯德基。他經常對年輕人說,只要一天不學習就會落伍,要經常關注最新領域的進展,努力使我們的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他還經常敲打科研人員要胸懷大局,放眼長遠。

我國著名衛星專家執行任務期間,在崗位上去世

魏總是個票友,尤其鍾愛老生。大家猶記得2004年,衛星合練完成後,他當場唱了《失街亭》選段“兩國交鋒龍虎鬥”,贏得滿堂喝彩。“管帶三軍要寬厚,賞罰中公平莫要自由。”而他也是這樣做的。

“有困難的時候願意承擔,有榮譽的時候總想着我們。”不少人都還記得,魏總總是提醒大家一定要記得申報職稱,積極申報獎項,主動爲大家考慮發展前途,他自己卻把這些看得很淡。只有陳筠力看到過魏總把獲得國家重大工程重大貢獻獎的“金質獎章”一直珍藏在身邊。

病牀前的生命中最後幾天,型號調度張明廣陪護着魏總,收拾東西的時候張明廣發現牀頭一張A4紙上密密麻麻寫滿了魏總的日程規劃。即便躺在病牀上,魏鍾銓依然時刻想着要學習,精神頭稍微好點的時候,他問張明廣,眼鏡帶來了嗎?雷達專業書帶來了嗎?

女兒魏蔚回憶起許多與父親相處的時光。她說,年幼時,只記得父親幾乎每週都出差,但對她的要求非常嚴格。魏蔚對父親的理解並未隨着年歲的漸長而加深,直到有一天,她發現父親的頭髮已經變得稀疏花白,腿腳也不再輕便,纔開始真正試着去了解他,瞭解他的工作、瞭解他的成就、瞭解他的理想、瞭解他的既往,才終於明白他的甘於寂寞,明白工作本身就能帶給他很大快樂,明白當他看到航天人才和航天事業蓬勃發展而感到的欣喜。

一個月前,陳建新最後一次見到魏總,當時陳建新剛剛動了手術。雖然他早已經不在魏總手下幹活,但不知道魏總從哪聽說了消息,在食堂門前見到他,老爺子叮囑說,不能因爲是小手術就輕視,傷了元氣一定要補回來。“由他提攜,受他愛護,卻從未爲他做過什麼。悲從心起,淚如雨下。”陳建新在朋友圈寫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