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症状。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在个别特殊病证中,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刘某,男,41岁,潍坊城区某企业职工,因胃脘疼痛、胀满1年余,加重半月,近日来找《潍坊保健》中医馆坐诊专家李洪永就诊。病人除了胃痛难受,胸闷纳气,嗳气吞酸外,另有舌红、舌黄腻、脉强,诊断为肝气犯胃,李洪永为其开具处方:柴胡6克,炒枳实12克,清半夏10克,代赭石30克,陈皮15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蒲公英20克,醋元胡15克,川楝子10克,栀子10克5剂煎服,日三次。5天后复诊,患者疼痛消失,但仍有上腹痞满、舌淡、苔白厚、脉浮症状,在原方基础上增减,陈皮10克,炒苍术15克,厚朴15克,焦三仙各30克,公英10克,炙甘草6克,广木香6克,炒白扁豆15克,共5剂,加姜枣,水煎服,7日后见效,病人胃痛消失。此后未再犯过。

李洪永表示,胃痛是人群常见病。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而引发。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有密切关系。胃气郁滞、失于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机。治疗以理气和胃为大法,根据不同证候,采取相应治法。

在辨证上,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为热证。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外邪犯胃。外感寒湿热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为多。

饮食伤胃。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不通则痛。

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素体脾虚。脾胃为仓禀之官,主受纳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阳而发胃痛。

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分虚实施治。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谓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根据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

“胃痛”要注意与这些病区别开

“胃痛”往往是一个口语化的表达,感觉化的表述,不一定是真正胃的原因,须注意与附近一些病的区别。

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系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伴随症状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别。

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症状,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症状。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

胃痛与腹痛。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症状。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在个别特殊病证中,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王玉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