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三幕中,高潮部分是雯光丈夫杀了金泽基女儿,金基泽一刀刺死了朴社长,这也是本影片中导演奉俊昊揭示韩国阶层矛盾的点睛之处。再有,纵观全剧,不难发现奉俊昊在本片中运用了大量的悬念反转等叙事技巧和灵活多样的运镜剪辑技巧,但由于剧情的不够圆润,人物塑造的太过单薄,这些炫技和挑逗为主题服务的效果不甚明显,给人一种无的放矢的感觉。

此外,该片还获得了第72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第77届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奖和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奖的提名等等,林林总总数十奖项,可谓光环曜曜。

小森不否认这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但对影界给予其如此高的评价,窃以为值得商榷。小森对《寄生虫》的表现的评价可概括为八个字:匠气太重,誉过其实。

《寄生虫》的几大硬伤,不知你发现了吗?

情节设计有失圆润

这部影片的结构采用的是经典的希德菲尔德三幕式结构,这也是好莱坞影片剧本最常见的一种编剧结构:

第一幕开始故事的基本架构,介绍故事背景、剧中几个重要人物及其相互关系;第二幕中前女管家雯光的丈夫开始出现,来自两个平行阶层的三个家庭在同一片屋檐下交集渐增,雯光一家与金基泽一家的矛盾开始发酵,金基泽一家与朴社长一家的罅隙也开始酝酿;第三幕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在朴社长儿子的生日宴上各方矛盾大爆发,并展开终极大PK,血溅庄园。

本片的故事线络很清晰,三幕式运用得也很流畅。

第一幕转第二幕的转折点是不期而至的前女管家雨夜忽访,在这之前剧情都没有什么问题。

在第三幕中,高潮部分是雯光丈夫杀了金泽基女儿,金基泽一刀刺死了朴社长,这也是本影片中导演奉俊昊揭示韩国阶层矛盾的点睛之处。

而作为承上启下的一幕,因为没有成功地进一步构建人物间关系从而加强剧情纵深,第二幕在为第三幕矛盾的总爆发作准备的情节设计方面明显发力不足。

我们来看一下第二幕中为第三幕的高潮情节做了哪些铺垫:

1.金基泽一家趁主人一家出游之际鸠占鹊巢,后险被发现狼狈出逃。

2.金泽基一家回到家后,发现自己家的“鸠窝”已被毁于暴雨。

3.金基泽女儿被雯光丈夫所杀,金基泽情绪失控,然后就杀了朴社长。

纳尼?即使是没受过专业刑侦训练的普通观众脑子里也会有个大问号: 这动机不太充分吧,这些跟人家朴社长基本没关系啊,这就杀人了?难道不应该多一些金基泽和朴社长矛盾升级的情节吗?再说了,一个自家门口多年被酒鬼撒尿都不敢吭声的社会底层,会有这么差的情绪控制力吗?

金基泽刀捅朴社长的直接导火索是看到女儿被雯光丈夫所杀。而木木讷讷一看到陌生人就赶紧躲到老婆背后的雯光丈夫因为雯光脑震荡,就开始从容不迫地杀人?

可以说,因为第二幕的不力,导致第二幕和第三幕间的分割感很强,第三幕中核心人物的性格变化和行为显得很突兀很刻意也很不合理,本来应该深化主题直击人心的高潮部分不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使得观者满腹狐疑。影片情节有不合理处难免,但关键处处理得如此粗陋就不太应该了。

而且利用大剂量高浓度的、煽情细腻的情感刻画来塑造人物推动剧情发展和高潮本是韩国影视的强项,可惜这在本剧中未有明显体现,剧中角色的情感曲线就这么不愠不火不咸不淡地推进,像白开水似的,也不知拍摄时导演奉俊昊在摄像头后打了多久的瞌睡。

匠气过重,像一流水线产品

本片的主旨是要揭示韩国尖锐的阶层矛盾和贫富差距,导演奉俊昊为了体现两个阶层的差距,在片中堆砌了大量的物化符号:

精英阶层的独院别墅,永远没有褶皱的华服,奔驰S级高级轿车;社会底层则蜗居在阴暗潮湿的半地下室,身带异味,与蟑螂和高高的马桶为伴。

但,也仅此而已,奉俊昊仅是把这些标签式的物化符号堆砌出来而已。除去这些浅浮的物化符号,奉俊昊并没有成功地给观众呈现出金家与朴家间因为阶层差异而导致的深层次的不同,比如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不同,他们在支配社会资源的能力方面的巨大差距,抑或是他们本阶层特有的不同的语言系统。

这些导致了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也是本片的另一大致命硬伤:人物塑造得无血无肉,太过单薄。

要揭示现今社会中的阶层矛盾和贫富差距这一深刻的社会主题,单靠将一些浮在表面的东西铺陈开来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不足以也不可能塑造出立体饱满的人物,自然也不可能揭示出带着阶层烙印的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更遑论支撑起揭示阶层对立和贫富差距这样一个深刻的社会主题。

有人将奉俊昊誉为当代的希区柯克,奉俊昊本人也自称是希区柯克的超级粉丝,但希区柯克能将阶层差异导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比人与狗之间的差距都要大”的效果,而奉俊昊在本片中的角色安排则让人感觉是几个演员带了脸谱在玩过家家的游戏。

高下立判,匠气实在是太重了。

再有,纵观全剧,不难发现奉俊昊在本片中运用了大量的悬念反转等叙事技巧和灵活多样的运镜剪辑技巧,但由于剧情的不够圆润,人物塑造的太过单薄,这些炫技和挑逗为主题服务的效果不甚明显,给人一种无的放矢的感觉。它们反倒更像是一个打造流水线产品的工具箱,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视听觉刺激的“术”的层面。这样的作品,怎能有灵魂,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呢?

不难看出在细节方面奉俊昊也是花费了大力气的,有一些还前后呼应。比如多颂的自画像的原型其实就是雯光丈夫;忠淑曾是个运动健将,所以和雯光丈夫搏斗时能成功将其反杀,等等。

这些无懈可击密密实实的细节设计确实增强了影片的流畅性,但是也让影片成了平淡无奇的直叙。但如果增加一些留白,留给观者一些想象的空间,相信会让作品更有韵味也更有艺术性。

奥斯卡已沦为鸡肋

高晓松曾直言:“现在的奥斯卡电影主张政治正确,没啥意思。”

与其说《寄生虫》横扫各奖项是影界对其艺术性的承认和致敬,不如讲这是“政治正确”在奥斯卡的再一次胜利。

政治正确和出于各种考虑的平衡,让奥斯卡的艺术公信力正变得越来越暧昧,其中一个明证就是像《寄生虫》这样的奥斯卡黑马越来越多。

近年来做一个成功的取悦众人的平衡木玩家的努力,不但没有让奥斯卡左右逢源,反倒让自己成了无所适从的鸡肋。。。。。。

我甚至怀疑导演奉俊昊拍摄此片本来就是直奔着拿奖去的,经典的好莱坞三幕式,刻意的政治隐喻,刻意的情节设计,不加掩饰的量身定做和迎合。。。。。。

一部真正优秀的电影,它可能也会有争议,但它必不可少地会自带一种打动和征服人心灵的力量,会给人反复刷看的欲望,甚至会模糊观者曾经坚定不移的是非观念道德标准,但是这些,你告诉我,《寄生虫》它有吗?

虽然小金人已到手,但欧巴还需努力。作者:温小森,澳洲华人 自由撰稿人 影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