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內發現大量竹簡,有5000枚之多;而近日,山西太原東山恒大悅龍臺6號西漢墓(又稱“祔葬墓M6”)內也出土了大量的西漢木質簡牘。可以說這是近年來漢簡的又一次重大發現。

出土文獻研究所所長、歷史學家朱鳳瀚教授表示:“迄今爲止,漢簡已多有出土。但在山西、特別是在屬於晉北的太原出土還是第一次,而且簡的數量也較多,我們相信這批簡牘能帶來新的珍貴的學術信息。”

▲ 將在北大保護整理的簡牘文物

據北京大學提供的資料,2018年4月至9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開展太原東山古墓祔葬墓M6實驗室考古工作。項目於近日獲得重大發現,出土大批西漢木質簡牘

除了漢簡,該合葬墓中還出土了成套的漆奩盒與銅鏡、琴瑟樂器組合、漆案、漆盤、漆耳杯、漆纚冠、銅印、玉印、串珠等珍貴文物共約40餘件組,以及10餘種絲織物和果核、穀物等遺物。

目前,這批漢代簡牘已運抵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開展後續保護和整理工作。M6屬於太原東山西漢墓葬羣,據專家推斷主墓可能屬於代王及王后。專家介紹,這是在山西境內,同時也是黃土高原半乾旱地區首次發現簡牘文物,是山西秦漢考古中里程碑式的發現。

▲ 保護處理後的漆器

2013年以來,山西太原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太原東山發現有西漢時期的古墓羣。2017年該地所在城中村開始改造,修建樓盤時發現了該墓葬,文物考古部門馬上介入,進行搶救性發掘;後發現主墓M6從未發生盜擾且墓葬保存完好。

從隨後出土的部分文物等種種跡象判斷,主墓可能屬於西漢代王及王后。2018年1月,該墓整體套箱搬入實驗室發掘。2018年4月至9月,北大考古文博學院與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展開祔(意爲合葬)葬墓M6實驗室考古工作,獲得重大進展,出土了大批木質簡牘等文物。

▲ 考古發掘中的文物

代王是西漢王爵之一,是中國古代使用最長的王爵。創造了“文景之治”的西漢第五位皇帝漢文帝劉恆曾經就被封爲代王。那麼,這批簡牘的主人是誰?後元七年六月,漢文帝劉恆去世。劉恆之後,有代孝王劉參、 代恭王劉登、代剛王劉義、代頃王劉陽、代王劉年等,此次發現的簡牘與哪一位代王有關或無關,目前考古部門還在研究中。

談及本次實驗室考古的收穫,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孫慶偉教授認爲“找到東山漢簡的意義已經超出了發現本身。很多人認爲考古就是‘挖寶’。實際上,考古學是利用自然科學的手段來採集信息,進而分析信息、研究歷史的學科。它的特點正是‘人文爲體,科學爲用’,是典型的交叉學科。”

▲ 實驗室考古工作現場

據瞭解,此次考古發掘工作,不僅有北大考古文博學院的參與,還有來自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加入。考古實踐中,北大跨學科的優勢得以體現與發揮,他們把化學知識用到了文物的發掘與保護當中。

面對發掘出土的大量漢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胡東波教授說,“木質文物保護研究自己做了許多年,但是還有許多難點有待突破,埋藏環境對這類文物影響太大,在半乾旱地區糟朽最爲嚴重。對這種情況目前還沒有成熟的解決辦法。這次太原東山漢簡對我們是個很好的研究契機。”

▲ 參加本次保護工作的北京大學師生

文物保護技術專業面臨着學科轉型,需要文物保護技術上升爲文物保護科學。孫慶偉說:“參與這項工作的師生幾乎都有化學背景,他們的收穫固然得益於細緻認真的工作態度,但歸根結底是我們的聯合培養方式和學科交叉模式具備的合理性和優越性。

只有將考古學和文化遺產學的理念與自然科學原理充分融合,才能夠真正誕生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物保護科學體系。也只有在這個學科體系完全建立起來之後,我們國家豐富的文化遺產才能夠得到切實永久的保護。”

▲ 整理與保護工作

據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師王愷介紹,“自己博士階段的研究課題是骨質文物保護材料,現在做漢代木槨墓的實驗室考古,還要保護簡牘文物,又跨了一次學科。面對新問題的挑戰壓力不小,但是突破學科邊界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也是無可比擬的。木材是古人最常用的材料,但因爲在北方和中原地區保存情況差,發掘和保護方面障礙也多,以前不太受到重視。我想在這次東山漢簡的工作中嘗試跨學科的研究手段,爲糟朽的木質文物做出一套系統的、從發掘到保護的辦法。”

來源:澎湃新聞

撥開層層泥土 重現璀璨的古代文明

跨越時空隧道 展露歷史的真實面貌

往事娓娓道來  

祕密層層剝開

零距離觸摸古代文明 

面對面感受歷史故事

考古中國

網站:www.kgzg.cn

微信:kgzg_cn   微博:kgzg

郵箱:[email protected]

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