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冷冷的,

快来我怀里,

它喜欢你热,

我给你温暖,

让你火热。

火沸腾水,再送它与茶邂逅

| 态度

距今九百多年前的一天,王安石刚刚实行变法,上至朝纲,下至庶民,都在变革中惶恐。人们对于新生事物及其带来的震荡,总是先恐惧排斥,之后才可能去了解和接受。以苏轼为代表的保守派也同样如此,只是他们根本不想去接受。

苏轼不仅不接受,还积极反对。特别是在变革科考制度的时候,苏轼更是出言讥讽。王安石要取消历来考试中的诗词歌赋、帖经墨义,打算以政策论文为主,考验天下学子在治国方面的见识。

苏轼认为文人不做文章,就等于武将不习武,中华文明得不到继承,跟亡国没什么区别。于是他写了一首诗,名叫《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大意是如今科考以政策议论为主,那文人还读那么多书干什么,只需要每天煎茶取乐,吃饱睡足就可以了。虽然讥讽之意力透纸背,但也的确是一首把茶与火的关系描写透彻的茶诗。

| 茶说

如果说水与茶是命中注定,那火是将这场注定变成实实在在的机缘的推手。如果不是火沸腾水,水又如何带出茶香。

无水无茶,无火亦无茶。

火对茶来说,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水的温度。宋人庞元英说:“俗以汤之未滚者为盲汤,初滚者为蟹眼,渐大者曰鱼眼。”温度越高,水会冒出越大的气泡。在初沸腾时,气泡像蟹眼一样小而密集,随着温度不断升高,气泡也大到了像鱼眼一样。苏轼提到“蟹眼已过鱼眼生”,水已经到了沸腾的程度,正是可以冲茶的时候。

而火将水送到沸腾并不是完结,还有所谓一沸、二沸、三沸,陆羽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者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火大过头,三沸之后就是老水,再也泡不出茶的清韵。

事实上,古人认为“老与嫩,皆非也”,老水虽然析出了全部矿物质,但有害的亚硝酸盐也被带出,并且随着水的蒸发而累加。而嫩水即未煮开的水,矿物质没有被析出,口感生涩,也无法充分溶解出茶中的有益物质和芳香。

苏轼还提到“贵从活火发新泉”,活火是不断用扇子扇,让炭火充分燃烧,火力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配得上从山林、地下源源不断流出的活水。而泉水只有经过活火沸腾,オ能杀死一些有害物质,让它富含的矿物质更利于人体吸收。

| 物语

其实关于火与水的温度,古人的研究远比这些细致,明朝的张源著有《茶录》,其中说到:

“汤有三大辨、十五小辦。一日形辨,二日声辨,三日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难绕,皆为萌汤;直至气直冲贵,方是纯熟。”

掌握冲一杯好茶的火候,耳目唇舌都不能偷懒,偏要火力适中,才有适度的水温去跟茶相好。人和事又何尝不是如此,适度才能圆融而不奸猾,淳善而不受人欺辱。这人生的一进一退,就在火力的一息一灭之中。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