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木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提起白居易,我们能吟诵出许多非常有名的诗篇,不论是他的《长恨歌》,还是他的《琵琶行》,都堪称诗作中非常有分量的。那么,白居易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果真是如人们所传拥有樊素和小蛮,还逼死名妓,人品很差的人吗?

其实,白居易这个人可以说是一个少年天才。他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凭借一首诗得到当时的著名大诗人顾况的青睐,后来白居易整个人可以说是成为了中唐时期的明星诗人,拥有不少的粉丝,他的粉丝除了遍布长安城,日本等我国周边的少数民族的人也成了他的粉丝。宫廷的人喜欢他的诗,普通百姓也喜欢,就连小孩也会背他的诗,青楼女子也以传唱白居易的《长恨歌》自抬身价。白居易那时可以说是男女大少通吃的偶像啊。

其实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的如此广泛,在古代并不多见,那么白居易是如何成为全民明星的呢?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当时白居易十七八岁从河南到长安,把他写的一首诗拿给当时的一位名叫顾况的大诗人看。顾况呢,先是瞧不起这个毛头小子,一眼先看到了诗卷上他的名字,“居易”,于是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长安的米价很贵的,要租房子、买房子住并不容易啊,你怎么还叫居易。但是等他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口气变了,说,“有句如此,居亦何难。”意思就是说,“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居住就不难了。”

那么,白居易的“居易”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在《中庸》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居易的意思是,处于平易而无危险的境地,居,不是居住的意思,而是处于,易也不是容易的意思,是平易而无危险的境地。意思是说不欺凌弱小,不攀附权贵,不怨天,不尤人,这应该就是君子修身正己的德行吧。当然,顾客肯定是知道居易的意思,只是看白居易是个年轻小伙,便跟他开个玩笑。

让顾况态度转变的诗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是白居易在十六岁时写的一首诗,可见他是天赋禀议啊!

白居易的诗到底火到什么程度呢?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为白居易作悼词,里面写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显然,白居易的诗已经火爆到小孩子和胡人都经常吟唱,背诵。

白居易除了在中国火,还火到了日本,甚至在日本人的眼里,白居易比李白和杜甫还有名。白居易的好朋友元稹,在给他的诗集写序的时候提到一个故事,说邻国的商人来到长安,要找白居易的诗买回去,买回去是为了献给他们国的丞相,一首诗可以卖100两银子。而这个丞相呢,也非常厉害,是不是白居易的诗他都能看出来。

白居易不仅天赋秉异,还是一个非常高产的诗人,苏东坡说过一句话,乐天长短三千首。白居易的诗流传到今天的还有2916首,这写的很多啊!

白居易除了从小天赋禀议,他本身还是一个耿直boy,他像众多诗人一样人生坎坷,经历了数次贬谪,但却还是铮铮铁骨。白居易参加科考及第后任校书郎,后来任期满了,皇帝又亲自考试,考试科目是试策,就是回答皇帝的问题,皇帝问的都是当时的时政问题。白居易想起自己年少时的漂泊、穷困,觉得自己一定要改变这一切,便对政治、军制、吏治等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跟他一同考试的还有元稹。结果是,白居易和元稹都被选中了,元稹被任命为左拾遗,白居易因为耿直boy的个性,意见发表的一针见血,就被任命为京兆府的瞎管县周至县,离开政治中心。这个地方现在是陕西产猕猴桃的地方,也是在这个地方,白居易写出了连歌妓也喜欢吟唱的《长恨歌》

白居易在周至县的时候是县尉,公务就是向人民征讨赋税,只要老百姓缴不上赋税,就可以用刑拘鞭打。白居易的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要拯救人民于水火中,所以他觉得自己的公务简直是太残暴了,他也非常的厌恶。当然,也正是因为他在周至县的经历,为他后来写诗提供了帮助,例如《卖炭翁》、《观刈麦》这些涉及民生的作品。其中《卖炭翁》里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和《观刈麦》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后来,白居易被调入长安,任左拾遗并充任翰林学士。左拾遗是什么官呢?翰林学士又是什么官呢?左拾遗的意思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就是对政策失误提出一些建议,类似于现在的监察部门,但左拾遗的官职并不高。翰林学士在唐朝时慢慢的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将外、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内相”之称。翰林学士是一般行政系统以外的差遣,不计官阶品秩,也无官署,但实际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白居易不仅年轻时耿直,到37岁了,仍旧是个耿直boy,他给皇帝和朝廷提意见时非常勇敢。有时候连皇帝的面子都不顾,直接说自己的意见,他觉得朝廷既然让自己当左拾遗和翰林学士,自己就必须尽职尽责,多提意见。唐朝的没落是从安史之乱开始的,节度使和宦官乱政让中唐腹背受敌,白居易很看不惯,所以经常上书批评节度使和宦官。他对于深受苦难的人民,又敢于谏言。

后来,白居易成为左赞善大夫,这是管太子的官,不再是可以提意见的官了,而那时,恰恰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事情,当朝宰相武元衡在上朝的路上被刺杀了,而且刺客还逃之夭夭了。白居易这件事简直是丢尽大唐的脸,如此高的官竟然在政治中心被神不知鬼不觉的干掉了,还不赶紧彻查此案,将刺客绳之于法,于是白居易自己就匆匆忙忙的上书提意见。虽然说白居易说的是对的,但是他的政敌却不愿意,你自己不做好你自己的事,瞎管什么闲事,这是你职责范围的事吗?真是拎不清自己几斤几两。因此,白居易的政敌就以他不孝的名义把他贬为江州司马,在古代,不孝的罪名是很重的,是可以和不忠相媲美的。

江州这个地方呢,就是在现在的江西九江,就是在这个地方,白居易写下了流传天下的《琵琶行》,其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更是成为千古名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越想越觉得自己委屈,慢慢地,在江州的这段时间,白居易的人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后,他又经历了几次调动,他的政治理想在一次次贬谪与动荡中被消磨的越来越微弱。

纵观白居易的一生,其实他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人,他晚年在官场的急流勇进中抽离出来,那时候他心里比较羡慕韦应物风流潇洒,后来他的弟弟也去世了,唐文宗也继位了。他感到政局变动,世事难料,人生无常,也再不想做官了,58岁时白居易离开了长安,全身而退,回到洛阳,居住在爱香山寺,自称为香山居士。晚年时,饮酒赋诗,访友闲游就是他的全部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