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木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提起白居易,我們能吟誦出許多非常有名的詩篇,不論是他的《長恨歌》,還是他的《琵琶行》,都堪稱詩作中非常有分量的。那麼,白居易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果真是如人們所傳擁有樊素和小蠻,還逼死名妓,人品很差的人嗎?

其實,白居易這個人可以說是一個少年天才。他在十七八歲的時候就憑藉一首詩得到當時的著名大詩人顧況的青睞,後來白居易整個人可以說是成爲了中唐時期的明星詩人,擁有不少的粉絲,他的粉絲除了遍佈長安城,日本等我國周邊的少數民族的人也成了他的粉絲。宮廷的人喜歡他的詩,普通百姓也喜歡,就連小孩也會揹他的詩,青樓女子也以傳唱白居易的《長恨歌》自抬身價。白居易那時可以說是男女大少通喫的偶像啊。

其實白居易的詩在當時流傳的如此廣泛,在古代並不多見,那麼白居易是如何成爲全民明星的呢?

有這麼一個故事,說當時白居易十七八歲從河南到長安,把他寫的一首詩拿給當時的一位名叫顧況的大詩人看。顧況呢,先是瞧不起這個毛頭小子,一眼先看到了詩卷上他的名字,“居易”,於是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長安的米價很貴的,要租房子、買房子住並不容易啊,你怎麼還叫居易。但是等他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口氣變了,說,“有句如此,居亦何難。”意思就是說,“能寫出這樣的好詩,居住就不難了。”

那麼,白居易的“居易”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在《中庸》裏面有這麼一句話,“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居易的意思是,處於平易而無危險的境地,居,不是居住的意思,而是處於,易也不是容易的意思,是平易而無危險的境地。意思是說不欺凌弱小,不攀附權貴,不怨天,不尤人,這應該就是君子修身正己的德行吧。當然,顧客肯定是知道居易的意思,只是看白居易是個年輕小夥,便跟他開個玩笑。

讓顧況態度轉變的詩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是白居易在十六歲時寫的一首詩,可見他是天賦稟議啊!

白居易的詩到底火到什麼程度呢?白居易去世後,唐宣宗爲白居易作悼詞,裏面寫道: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顯然,白居易的詩已經火爆到小孩子和胡人都經常吟唱,背誦。

白居易除了在中國火,還火到了日本,甚至在日本人的眼裏,白居易比李白和杜甫還有名。白居易的好朋友元稹,在給他的詩集寫序的時候提到一個故事,說鄰國的商人來到長安,要找白居易的詩買回去,買回去是爲了獻給他們國的丞相,一首詩可以賣100兩銀子。而這個丞相呢,也非常厲害,是不是白居易的詩他都能看出來。

白居易不僅天賦秉異,還是一個非常高產的詩人,蘇東坡說過一句話,樂天長短三千首。白居易的詩流傳到今天的還有2916首,這寫的很多啊!

白居易除了從小天賦稟議,他本身還是一個耿直boy,他像衆多詩人一樣人生坎坷,經歷了數次貶謫,但卻還是錚錚鐵骨。白居易參加科考及第後任校書郎,後來任期滿了,皇帝又親自考試,考試科目是試策,就是回答皇帝的問題,皇帝問的都是當時的時政問題。白居易想起自己年少時的漂泊、窮困,覺得自己一定要改變這一切,便對政治、軍制、吏治等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跟他一同考試的還有元稹。結果是,白居易和元稹都被選中了,元稹被任命爲左拾遺,白居易因爲耿直boy的個性,意見發表的一針見血,就被任命爲京兆府的瞎管縣周至縣,離開政治中心。這個地方現在是陝西產獼猴桃的地方,也是在這個地方,白居易寫出了連歌妓也喜歡吟唱的《長恨歌》

白居易在周至縣的時候是縣尉,公務就是向人民征討賦稅,只要老百姓繳不上賦稅,就可以用刑拘鞭打。白居易的理想是達則兼濟天下,要拯救人民於水火中,所以他覺得自己的公務簡直是太殘暴了,他也非常的厭惡。當然,也正是因爲他在周至縣的經歷,爲他後來寫詩提供了幫助,例如《賣炭翁》、《觀刈麥》這些涉及民生的作品。其中《賣炭翁》裏有一句,“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和《觀刈麥》裏“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一句有異曲同工之處。

後來,白居易被調入長安,任左拾遺並充任翰林學士。左拾遺是什麼官呢?翰林學士又是什麼官呢?左拾遺的意思是撿起(皇上)遺漏的東西,就是對政策失誤提出一些建議,類似於現在的監察部門,但左拾遺的官職並不高。翰林學士在唐朝時慢慢的成爲皇帝最親近的顧問兼祕書官,經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將外、冊立太子、宣佈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內相”之稱。翰林學士是一般行政系統以外的差遣,不計官階品秩,也無官署,但實際的地位還是很高的。

白居易不僅年輕時耿直,到37歲了,仍舊是個耿直boy,他給皇帝和朝廷提意見時非常勇敢。有時候連皇帝的面子都不顧,直接說自己的意見,他覺得朝廷既然讓自己當左拾遺和翰林學士,自己就必須盡職盡責,多提意見。唐朝的沒落是從安史之亂開始的,節度使和宦官亂政讓中唐腹背受敵,白居易很看不慣,所以經常上書批評節度使和宦官。他對於深受苦難的人民,又敢於諫言。

後來,白居易成爲左贊善大夫,這是管太子的官,不再是可以提意見的官了,而那時,恰恰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事情,當朝宰相武元衡在上朝的路上被刺殺了,而且刺客還逃之夭夭了。白居易這件事簡直是丟盡大唐的臉,如此高的官竟然在政治中心被神不知鬼不覺的幹掉了,還不趕緊徹查此案,將刺客繩之於法,於是白居易自己就匆匆忙忙的上書提意見。雖然說白居易說的是對的,但是他的政敵卻不願意,你自己不做好你自己的事,瞎管什麼閒事,這是你職責範圍的事嗎?真是拎不清自己幾斤幾兩。因此,白居易的政敵就以他不孝的名義把他貶爲江州司馬,在古代,不孝的罪名是很重的,是可以和不忠相媲美的。

江州這個地方呢,就是在現在的江西九江,就是在這個地方,白居易寫下了流傳天下的《琵琶行》,其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更是成爲千古名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白居易越想越覺得自己委屈,慢慢地,在江州的這段時間,白居易的人生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此後,他又經歷了幾次調動,他的政治理想在一次次貶謫與動盪中被消磨的越來越微弱。

縱觀白居易的一生,其實他是一個比較聰明的人,他晚年在官場的急流勇進中抽離出來,那時候他心裏比較羨慕韋應物風流瀟灑,後來他的弟弟也去世了,唐文宗也繼位了。他感到政局變動,世事難料,人生無常,也再不想做官了,58歲時白居易離開了長安,全身而退,回到洛陽,居住在愛香山寺,自稱爲香山居士。晚年時,飲酒賦詩,訪友閒遊就是他的全部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