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團參觀三石鎮烏雞育雛基地

  每日甘肅網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李楊)原來農戶家裏養烏雞隻爲下蛋、喫肉,而今這小烏雞卻被做成了助推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大產業。10月25日,由中宣部組織的中央(及部分省區市)“輝煌60年·壯美新廣西”大型採訪活動媒體團成員們一行走進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東蘭縣。

  萬壽谷公司東蘭分公司總經理盤藝(左)接受採訪

  “公司通過四個月左右的時間選育雞苗,後交由農戶通過山林散養養殖的方式再培育數月,待出欄後由公司再收回加工成冰鮮雞銷往全國各地。”在東蘭縣三石鎮烏雞育雛基地裏,廣西萬壽谷公司東蘭分公司總經理盤藝告訴記者:“東蘭烏雞養殖大多采用‘公司+村集體+能人+農戶’的模式,我們公司負責選育雞苗並回收成雞加工銷售。每出欄一隻東蘭烏雞,我們公司支付每隻15元的養殖報酬,養殖報酬按公司1元、村集體經濟1元、養殖能人5元、農戶8元分成。”

  “毛烏、皮烏、肉烏,這都不算啥,就連它的骨頭也是烏黑的,這纔是地道的東蘭烏雞。東蘭烏雞肉質細嫩?美、營養豐富,2014年5月獲得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爲增加東蘭烏雞市場競爭力、養殖覆蓋率、產品影響力,我們東蘭縣對貧困戶養殖烏雞持續實施‘兩個一千’產業扶助工程。”什麼是“兩個一千”產業扶助工程呢?東蘭縣水產畜牧局局長韋禮延向採訪團成員解釋說:“就是當年預脫貧貧困戶按人均補助1000元安排產業扶助資金,其他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按每戶補助1000元安排產業扶助資金。以‘物資+委託養殖’方式扶持貧困戶與東蘭縣農投公司、萬壽谷公司合作參與東蘭烏雞養殖,從而增收貧困羣衆收入。”

  東蘭縣水產畜牧局局長韋禮延(左二)接受採訪

  “東蘭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縣和深度貧困縣。近年來,東蘭縣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爲增強貧困羣衆‘造血’功能的基礎性工程,依託自然資源優勢,深入推進‘戶均一頭牛、人均一頭黑山豬、百隻三烏雞、一畝板栗、一畝核桃、一畝油茶’產業工程,初步形成‘短期能增收、長期能致富’10大扶貧產業。”東蘭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副縣長羅榮輝介紹說:“其中,東蘭縣通過財政兜底和投資融資的辦法,大力發展‘互聯網+東蘭烏雞養殖’項目。通過黨建引領、產業支撐、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的方式,強力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初步形成以東蘭烏雞產業爲主,其他產業爲輔的‘一主多元’發展模式,按照‘1158’比例分配方式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一大批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實現零的突破。目前全縣已建成369個村集體烏雞養殖場,在建233個場,累計投放雞苗100.902萬羽,已出欄38.82萬羽,養殖效益達582.3萬元。”

  東蘭縣已形成了育、產、銷、加工的烏雞產業鏈

  從育雛、養殖,再到加工、網絡銷售,東蘭縣已初步形成了烏雞產業鏈。記者在採訪中還了解到,預計到2020年,東蘭縣烏雞年養殖規模將達到3000萬羽,實現年總產值30億元,養殖報酬4.5億元;全面帶動農戶參與東蘭烏雞養殖,基本形成東蘭烏雞養殖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管理規範化、加工現代化的產業格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