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靠海喫海,有豐富的海鮮文化。所謂海鮮,又有別於他處的深海魚蝦,因爲多產自杭州灣口近海,個小而味鮮,故被本地人稱爲“小海鮮”。

小海鮮種類繁多,而最受人鍾愛的,總不外乎沙蟹、泥螺、梅魚、箬鰨等常見幾樣。這些小東西古來有之,今人愛,前人也愛。

今日,我們就不妨來看看古書裏對它們的記載。

在慈溪後海的淺灘上,秋冬間常有一種小螃蟹,道光年修訂的《滸山志》稱其:

大如彭越,而殼柔,足有毛,族生海塗。土人撒網罩塗,俟其滿而拽之,取以作醬,搗爛,略施臘糟及鹽,封貯一二日,味極佳。

彭越並非西漢的將軍,而是另一種本地產的小螃蟹,大約半手掌大,沙蟹與其一般大。沙蟹的表面粗糙,殼扁而方,二鉗細小,因爲跑得快,又被稱爲沙狗。傅嘉祐《蟹論》有:

沙狗似蟛蝑,壤沙爲穴,見人則走。

明人孫克弘《兩航雜錄》亦有:

沙狗穴沙中,或曰沙鉤,從沙中鉤取之也。

用沙蟹作醬,一般要先將其腹中的臍取掉,因爲臍中有泥,然後放入姜、蒜、老酒和鹽,將其慢慢搗碎,幾日後便鮮美十足。《逸雅》中亦有捉蟹食蟹的描述:

沙狗,意即沙蟹。今人巧於取物,潛罩以網,不使見人,以網羅致,亦不必從沙中鉤也。搗,不去筐,但去其臍......

蟹胥,取蟹藏之,使骨肉解之,胥胥然也。蟹齏,去其筐,熟搗之,令如齏也。

這裏的胥、齏,指的都是醬。

所謂吐鐵,其實就是泥螺,生活在海塗泥沙內,慈溪人稱其“肚涕”,倒是很形象。

《邑志》裏有:

狀類蝸而殼薄,吐舌含沙,黑如鐵。至桃花時,鐵始吐盡,乃佳,醃食之。

吐鐵醃製時,通體縮成團,顏色烏青,鮮美異常,可保存良久。醃食固然美味,但本地人更多是直接鮮喫,下鍋放水,稍稍一熱,吐鐵變成泥沙般的金黃,喫來甚是醉人。

吐鐵最勝之時,應在初春或是初秋,所謂“桃花開時佳,桂花開時亦佳”。

《滸山志》中言:

他處者,質小而多泥,殼黑。惟滸山後海所出,大如拇指,殼黃,滿殼皆肉、皆油,絕無泥沙,且食之益人。

清時醫師吳儀洛著《本草從新》曰:

吐鐵補肝腎,益精髓,明耳目,性甘酸,鹹寒。

沈雲將曰:

海中螺屬也。大者有臘如凝,膏白,殼中吐出。產於鄞之南田者爲第一;閩中產者,肉醜壘,不中食。一名麥螺,一名梅螺。

南田,就是寧波象山的石浦,《滸山志》又云:

今滸山後海所出,不亞南田。

慈溪近海漲潮時,有一種小海蝦泛出水面,當地人稱其“潮蝦”。潮蝦通體潔白,殼薄而肉質肥美。

《爾雅》有:

翼蝦,多須,善遊而好躍,梅雨時有之,一名梅蝦。

慈溪的潮蝦,下鍋一汆即可食用,鮮美異常。亦可用老酒醉,加入蒜末、生薑,少許糖、醋調味,不出兩日,酒味滲透,食來更是如癡如醉,是人間少有的美味。

蝦多產時,也可拿來曬乾。

唐時小說《酉陽雜俎》有:

蝦無腸。餘謂無腸則多子,子老則放。隨潮簇擁,土人撒網於塗,潮落牽之。到八月東風潮,蝦涎淨盡,子紅,春冬皆不及也。

因此也有專門拿蝦子來喫的。

沙噀是海蔘的一種,身體黑褐色,塊然一物,貌似牛馬的肝臟。

《寶慶志》裏有:

沙噀,胖然如水蟲,無首,無尾,無目,無皮骨,但能蠕動。觸之則縮,小如桃慄,徐復擁腫。

食用沙噀時,用沙盆揉之,去其涎腥,然後放辣料煮,脆美異常。

一名闌胡,慈溪人稱之爲墨墨彈烏,是一種小型的跳魚,生活在灘塗中,頭上有斑點,簇簇如星。每當潮退之時,跳擲於泥潭中。

《寶慶志》有:

海婦挾畚,取之如拾芥。

慈溪人稱杭州灣口鹹淡水交界處的一種金黃小魚爲“梅魚”。

《異物志》有:

梅熟,魚來,故名。

所謂梅熟魚來,即盛產於黃梅季。然而慈溪後海所出,四季皆有,不必據梅熟。

梅魚肉質細嫩,十分嬌貴。《寶慶志》有:

梅魚,首大,朱口,金鱗,味頗佳。

由於其鱗燦爛金色如大黃魚,故又稱小黃魚。

箬鰨即比目魚的一種,形狀扁平,通體白色。

《爾雅》曰:

東方有比目魚,不比不行。

《吳都賦》曰:

雙則比目,片則王餘。謂越王食鱠魚未盡,因以殘半棄中流,化爲魚。無其一面,故稱王餘也。

鯔魚亦名烏支,身圓,口小,體長,肉質細膩,骨頭軟嫩,生於淺海中,乃慈溪人最喜魚之一。

介象《雨航雜錄》有:

吳王論魚,以鯔魚爲上,取其益陰。

《物產志》曰:

鯔魚不如網罟,土人以長網困之,俟潮退取之,肉厚鮮美。

凡海中魚,多以大噬小,據說唯鯔魚不食其類,專食泥。《滸山志》雲:

若滸山後海所出,謂之本塗鯔魚,味尤美。

鱭魚以子多肥美聞名,身體細長,腹部尤其大,慈溪人多喜用油煎之,魚香四溢,亦名鮆魚。

《山海經注》有:

鮆,狹薄而長,大者長尺餘,有名刀魚,常以三月八日出。

《至正續志》有:

又可爲鮓,其子曝幹,名金幘子。

蛤,殼白而圓,生活在淺海,每一潮生一暈。

《寶慶志》有:

八月十六日,雀如水,化蛤。海濱有見之者。

蛤利肉質鮮嫩,能醒酒。山谷詩云:

商略督郵風味惡,不堪持到蛤利前。

亦稱其有紫暈,肥美。李時珍曰:

蛤類之利人也,故名。

《錢志》:

一名海瓜子。

亦一潮生一暈,體型小,殼有紋。因其梅雨時節最肥,也稱之爲梅蛤。

蟶子生在海妮中,長二、三寸,如大拇指,是常見的貝殼類。其肉甚肥,殼不足以容之,口常開不閉。

《寶慶志》:

蟶時行,病後不可食,切忌之。飯後食之佳。

據《滸山志》記,又有一種,殼似荔枝,後海時常有。

箭鰻身體細長,頭小而箭,形似箭,故名。三月時的箭鰻最佳。

《說文》有:

亦魚也,故從魚。

箭鰻瀕海均有生長,而尤以慈溪後海的箭鰻,骨軟而肥,別處則是骨硬而瘠。

慈溪小販賣鰻時,常常以本地、外地來區分:本地鰻價格高昂,外地鰻則要低廉得多。

個頭小的,也叫鰻線,味道也十分鮮美。

這種螃蟹大而壯實,慈溪本地稱黃甲蟹,或黃蛤蟹,生活在海邊泥穴中,退潮時,可探而取之。不過黃甲蟹鉗粗壯,容易傷人。

《滸山志》曰:

後足闊者謂拔棹子,小者曰黃甲。

秋螃夏甲,黃甲至夏月,滿殼皆肉。《酉陽雜俎》:

黃甲腹下有毛,食之殺人。

《嶺表錄異》:

黃甲,蟹殼內有膏如黃酥,加以五味,和殼煿之,美。

黃甲蟹生時青色,煮熟通體變紅,殼內蟹黃堅硬肥厚,十分滋補。

《物類相感志》雲:

柿煮蟹不紅,煮蟹以蜜塗之,候幹則食。蟹入香白芷,則黃不散。

《蟹譜》:

北人以蟹生拆之,酤以鹽梅,芼以椒橙,盥手畢即可食,謂之洗手蟹,此比非黃甲也。

一呼彭蜞,慈溪人讀似“彭軟蟹”。與沙蟹不同,彭越身體堅硬光滑,通體青色,蟹鉗大而有力。

《蟹譜》曰:

螯赤者,名擁劍;又一種,名桀步。

《至正續志》:

彭越,一螯大,一螯小,以大螯鬥小螯食物。

彭越雖小,但用鹽酒醉之,又異於常蟹,乃世間少有之美味。

即梭子蟹,俗稱母蟹。據說因其無膏,故稱白蟹。

《至正續至》:

蟹八跪二螯,八足折而容俯,故謂跪;兩螯居而容仰,故謂螯。七八月出者,曰白蟹。

慈溪人最喜醃白蟹,膏紅肉白,是招待人客的上等美味。

當然,未被古書記載的仍有許多。參考《慈溪縣誌》,慈溪常見的海生可食動物共108種,其中魚類53種,甲殼類31種,其他還有軟體類、多毛類、腔腸類,令人目不暇接,這裏就不一一例舉了。

最後,送上一碗自家小海鮮麪,阿拉下朝再會!

來源:慈韻

編輯:maomi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