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充電模塊從2017年的5億臺增長到2018年的7.5億臺;由於內置無線充電,消費電子設備引領了無線充電模塊2015年33%的增長,並隨着iPhone8和iPhoneX的發佈無線充電技術的應用進一步加速。

圖(1)無線充電技術應用的市場預測

這一增長也使得現在輔助產品設計中也納入了無線充電功能的設計。 對於許多設計師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接觸到無線充電模塊設計。

無線充電技術常常會引出幾個問題:

- 我應該選擇哪種無線充電線圈技術?

- 我應該用什麼尺寸的線圈?

- 如何匹配發射機和接收機線圈以獲得最佳效率?

- 從我的設計中,我能期望什麼樣的功率和效率?

- 在我的設計中,我可以使用什麼類型的接收機線圈?

選擇合適的無線充電線圈技術

直到最近,無線充電市場一直被分成兩個無線充電標準機構:無線充電聯盟(WPC,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和充電事務聯盟(PMA,Power Matters Alliance),但現在這兩種充電已經趨同於一家公司。 CES2018顯示Qi(Qi是無線電源聯盟(WPC)的無線充電標準)主導無線充電市場。創造了候選標準PWA的PowerMat,現在已經與WPC聯手,專注於Qi系統。

Qi無線充電技術

Qi是無線充電聯盟(WPC)標準的緊密耦合感性無線充電,其涉及從發射機線圈與一個放置在它的頂部的緊密耦合的RX線圈之間的耦合電動勢(EMF)。

圖(2)-感應充電與共振充電

緊密耦合,0諧振線圈(左)允許最大功率傳輸,而松耦合的諧振線圈(右)可以放置在場中的任何地方。 圖2顯示了這兩種技術的基本區別。

正如前面提到的,Qi技術正迎來新的增長高峯,目前已成爲芯片供應商和產品開發商的主流解決方案;但實現一定距離的充電仍然是無線充電領域的聖盃。

諧振充電是另一種選擇,提供鬆散耦合充電,因此被充電的設備有更多的自由度。 諧振無線充電技術有許多可以被利用的優點。 例如,允許多個設備同時充電,爲應用提供不同的充電範圍,並允許控制哪些設備首先被充電。

雖然諧振充電的充電效率將低於緊密耦合充電, 但是不同的用戶應用場景仍然可以從諧振充電方式中受益,它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 諧振充電並不是最便宜或者最有效的充電方式,但這兩種技術都會發現它們的細分市場是由最終的應用所驅動的。

兩種無線充電技術之間的比較

正如我們已經表明的那樣,Qi(緊密耦合感應充電)是主導技術,但最好的無線充電技術將取決於應用因素。

感應充電

緊密耦合意味着更高的效率,但更少的空間自由度。

只能爲單個移動設備充電.. 如果使用對準磁鐵會降低“k”(耦合係數)以及電感,從而降低效率。

可以實現高功率充電,例如:Semtech TSDM RX-19V20W-EVM (19V/20W),採用Abracon AWCCA-RX350300101Rx線圈。

相對於線圈的大小,比諧振充電方式相比充電速度更快。

諧振充電

寬鬆的耦合導致充電效率低,但具有更大的空間自由度。

可以同時爲多個移動設備充電,不需要輔助對齊設備。

較低的傳輸功率(8W/1.6A),例如ID TP90385V諧振充電發射機。

新的高功率近場WattUp發射機能夠實現10W充電。

兩個線圈可以保持諧振工作的最小距離。 如果諧振線圈移動太近,它們的互感會導致振盪磁場“崩潰”,功率傳輸停止。

線圈往往更大,以提供功率傳輸所需的Q值。 高Q值要求低阻抗,這也導致需要更厚的低電阻電線。

效率

這是決定哪種無線充電技術最適合特定應用的最重要的測量參數。

測量任何充電系統的效率,包括無線充電系統,都可以從基本效率公式計算:效率=Pout/(Pout-Ploss),但當進行這些測量時,瞭解系統的總效率是很重要的。

圖3和圖4將有線充電與諧振充電進行了比較,顯示了在測量DC Out(DC輸出)時效率的變化。

圖(3)典型的牆掛式充電系統

牆掛式充電系統不同點的效率:

在(DCOut A)-無線充電接收機輸出的效率~80%至90%

在(DC Out B)-無線充電接收機輸出的效率~60%至76%

在(DC Out C)-無線充電接收機輸出的效率~50%至64%

當有線電路的效率(~95%)包括在內時,充電器的系統效率可以達到72%,考慮電池的系統效率可以達到47%;

圖(4)典型的無線充電系統

無線充電系統不同地方的效率:

在(DC Out A)-無線充電接收機輸出的效率~89%

在(DC Out B)-無線充電接收機輸出的效率~75%

在(DC Out C)-無線充電接收機的輸出效率~60%

因此,當從系統的端到端測量時,感應充電可以像有線充電器一樣有效。

感應式近耦合與諧振式無線充電

圖(5)比較的目的是展示電感和諧振充電技術之間的權衡。

圖(5)-電感和諧振充電效率與負載(電池)電流

圖(6)-充電週期效率計算圖:繪製電池充電週期內的總能量隨時間的變化

在電池的2100m AH充電期內,感應緊密耦合系統比松耦合諧振系統少使用50%的能量。 比較這兩種技術,高頻、松耦合系統通常會使用GaN輸出晶體管和零電壓開關,從而產生較少的發射機開關損耗,但由於諧振充電松耦合解決方案的性質,即使在20mm距離之外,也顯示出相對較少的耦合損耗。

圖(7)-充電效率vsTX和Rx線圈的Q值和動態比(D R)

圖(7)顯示了感應充電的一些限制,這需要線圈對齊和良好的匹配。 圖中表明,功率傳輸效率是系統的Q和充電發射機與接收機之間距離的函數。 一些數據顯示Q值在1000,但這是不可能在實踐中實現的,因爲電線或繞線組的損耗,所以Q值在20至100是正常的。

線圈的調諧有助於改善Q。 這些限制指出了鬆散耦合諧振充電的好處,其中線圈的對齊設計不能是平面的。

當選擇Rx線圈進行感應充電時的考慮因素-耦合因子

感應式、緊密耦合無線充電系統中的“變壓器”是兩個獨立的交互設備:TX線圈和RX線圈。 當相互放置時,它們以電感耦合的方式進行耦合,並被建模爲帶有空氣芯的2線圈變壓器。

圖(8)-電感線圈耦合

在TX和RX線圈上的屏蔽是必不可少的,並提供一個短路徑磁通,允許磁通流場包含在兩個核心線圈以內。 併線圈需要增加鐵氧體來提升通流線的濃度。

典型耦合係數(k=0.2~0.7)遠低於傳統變壓器的耦合係數(k=0.95~0.99)。 這種較弱的耦合可以通過在TX和RX線圈上串聯諧振帽增加Q值來減輕,不過 這意味着效率限制在85%左右。

耦合係數(k)爲:

當選擇一個Rx線圈進行感應充電時的考慮因素-屏蔽

感應無線充電線圈通常會看到一個鐵氧體屏蔽。 圖(10)顯示了定位在黑色鐵氧體屏蔽上的線圈。 鐵氧體具有重要的性能可以屏蔽裝配後的電子。

屏蔽有兩大功能:

爲磁通量提供一條“短路徑”,使其限制屏蔽後其他部件的發熱,將電動勢聚焦到鐵氧體中。

提高電感,使線圈可以用較少的繞組纏繞,節省過多的電阻。 注:防護罩應延伸至線圈外緣以外,以減少電動勢逸出而降低了飽和點。

圖(10)

所用的鐵氧體材料很重要, 優選軟鐵氧體; 根據其磁矯頑力(它們對退磁的抵抗力),可以將鐵氧體分爲兩類。 軟鐵氧體矯頑力低,最適於屏蔽..

鐵氧體厚度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較厚的屏蔽吸收更多的通量,不太容易飽和(Bs),因此線圈外部的厚度和O/D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飽和磁化強度(Bs)表示通量密度的飽和極限,剩磁(Br)是即使在感應場退出後的剩餘通量。 矯頑力(H c,Coercivity)是使鐵氧體退磁所需的相反方向的磁場。

選擇Rx線圈進行感應充電時的注意事項-線圈導線

影響有線類充電器的因素:

成本-通常在RX線圈,而不是TX線圈,有線類型和量規是由成本決定的。

更大的直徑和雙歧線提供較低的直流電阻和較少的損耗,但成本更昂貴。

在開關頻率(~125K Hz)處,經常使用Litz導線來降低阻抗。 它通過減少趨膚效應來做到這一點。

銅在125K Hz處的趨膚效應影響深度爲184μm,因此束線的損耗較小,因爲更多的銅被用來通過電流。

雙絞線屏蔽掉沿長度的電動勢,所以減少接近影響和渦流電流所產生的損耗,這就是爲什麼設計師應該考慮Rac,以及線圈的RDC。

更高功率的RX線圈,如AbraconA WC CARX350300-101,其RDC爲150mΩ,Q爲90,這提供了低損耗,並有助於Semtech20WRX系統實現高效率。

屏蔽應至少延伸2.5毫米以上的外繞組邊緣,以允許磁通流動,不會飽和或溢出到其他電子部件中。

當選擇Rx線圈進行感應時的考慮因素-匝數和電感:

選擇好導線和屏蔽,匝數決定電感和可用功率。

線圈電感:

耦合因子:

確定電壓增益和可用功率:

應使Rx線圈的面積等於或在Tx線圈的80%以內.. 這應該提供一個合適的耦合係數>50%,Tx和Rx線圈之間的距離爲2.5~5mm,而這是WPC規定的。

線圈尺寸大小的示例

如果需要5V/5W的輸出,則Rx線圈電感爲10uH的耦合係數爲0.5左右,足以產生所需的電壓,因爲:

線圈電感與匝數平方成正比。

總結

在選擇用於無線充電應用的線圈時,有多種因素需要考慮。 在滿足規模和形式因素要求的同時實現適當的功率傳輸、效率和性能可能是一個挑戰。 通過正確的線圈數和對必要的設計權衡的理解,可以優化無線充電設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