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家Lidia就是典型的例子,形成這樣的認知模式的人,往往與他的童年經歷有着莫大的關係:家長極度的忽視、過度的控制以及不分場合的斥責,都會讓孩子陷入低自尊的認知方式不能自拔。而自卑者很難產生自信,孩子對父母有天然的信任和依賴,父母決不能做首先毀掉孩子自尊的那個人,一旦毀掉,一生都很難修復。

文/楚二姑娘

前兩天一則視頻被推上微博熱門,引超過三百萬人觀看。

河南鄭州的一平衡車比賽現場,一名2歲左右的女孩跑了倒數,被媽媽拖到路邊當衆訓斥將近十分鐘,中間還伴隨拍打推搡,之後這位媽媽徑自離開,留女孩兒一個人在原地不停地哭泣。

視頻一經發出,女孩媽媽的行爲便引來衆多網友譴責,其中一位網友評論說:這不單純是一個媽媽對孩子期望過高的問題,而是對2歲幼兒階段身心需求和尊嚴的踐踏。

深以爲然。

孩子心靈再小,也有敏感的一面,很多父母在意自己的面子,卻以犧牲孩子的面子爲代價,毀掉一個孩子的自尊心,這種當衆打罵的行爲,真的一次就夠了。

爲人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只顧自己面子,幫孩子保留尊嚴,同樣也很重要。

就像視頻中的路人所說:現在家長對孩子期望都特別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以理解,但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如果方法不對,培養出的孩子就很難以正常的自尊心去生活。1、自尊心過低的孩子,不自信

Lidia是一個經歷坎坷的作家,因爲自視過低,她稱自己是一個與世界“格格不入”的人。

在一次演講中,她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三十歲那年,她收到一封信,信中說她寫的小說獲獎了,贏得的獎勵是去紐約和知名編輯、代理見面的機會,面對很多寫作者夢寐以求的機遇,她卻看着來信坐了整整一天,才鼓起勇氣登上飛機。

TED演講

但這次行程,她並沒有簽下任何一個書約,帶回的只有滿滿的回憶,原因是,當那些著名編輯向她伸出橄欖枝的時候,她無法跟他們順利的交流,內心的恥辱感,讓她絲毫不認爲自己有資格和那些自己敬仰的作家享有同樣的資源。

TED演講

因爲對自己的不認同,而不敢去觸碰自己最渴望的東西,這是一個自卑者最經常遇到的事,而擁有這種自卑的根源,就是過分的低自尊。

知乎上有一條心理學認知模型認爲:

低自尊者不敢冒險、失敗後更痛苦、更不會堅持、更害怕失敗,這是因爲他們的認知方式有問題。而這種認知方式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對自身能力的消極想法→預期會失敗→將失敗歸因爲自身能力低→泛化到自我概念的其他方面→不能通過自我肯定進行補償→情緒痛苦。

作家Lidia就是典型的例子,形成這樣的認知模式的人,往往與他的童年經歷有着莫大的關係:家長極度的忽視、過度的控制以及不分場合的斥責,都會讓孩子陷入低自尊的認知方式不能自拔。

莎士比亞說:沒有自尊的人,即近於自卑。

而自卑者很難產生自信,孩子對父母有天然的信任和依賴,父母決不能做首先毀掉孩子自尊的那個人,一旦毀掉,一生都很難修復。2、自尊心太強的孩子,輸不起

還記得《爸爸去哪兒》第二季中的楊陽洋嗎?在節目中就時常表現出過強的自尊心,小狗比賽中,他想像爸爸一樣贏得冠軍,結果卻因爲沒有跟小狗達成默契,落後比賽。

《爸爸去哪兒》

看着別的小朋友都已經完成比賽,楊陽洋着急大哭,甚至哭喊說不要參加這個節目了。

《爸爸去哪兒》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另一檔綜藝《爲她而戰》裏,看到楊雲和楊威在比賽中落敗,楊陽洋不僅大哭,還大聲斥責對方犯規,一系列的表現,被很多網友評價好勝心強,得失心太重。

《爲她而戰》

自尊心太強,導致得失心太重,成長於冠軍之家的楊陽洋,潛意識裏總覺得拿第一是理所應當的事,這樣的意識一旦深植入心,就很難再面對失敗,嚴重的時候甚至會情緒失控。

有專家認爲:輸不起的人,一方面很自卑,另一方面自尊心又很強,這種強烈的反差,讓他們渴望勝利,又忍受不了挫折。

這種心態一般都是由從小的成長環境造成的,家長過度的誇獎和過分的嚴厲都會讓孩子不能正確的認知和接受自我。

楊雲曾經接受採訪時說過,小時候對楊陽洋的教育非常嚴格。這也許就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根源,從小被高要求的孩子,往往不容易接受失敗。3、聰明的父母,懂得幫助孩子建立恰當的自尊

電影《奇蹟男孩》中的主角奧吉,出生的時候長相畸形,先後做過27次整形手術,才讓他擁有正常的視力和聽覺,但因爲五官醜陋,怕嚇到別人,小學五年級之前奧吉從未去過學校,平日也常常戴着頭盔示人。

電影《奇蹟男孩》

幸運的是,奧吉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家人永遠都不吝嗇表達對他的愛,爲了能讓奧吉像一個正常孩子一樣生活,父母決定讓他摘掉頭盔融入校園,並在整個過程中給予積極的引導和鼓勵。

電影《奇蹟男孩》

從小被愛包圍的奧吉,善良、勇敢、坦誠,並且成績優異,在融入校園的過程中,雖然一些小波折讓他一度有點不自信,但在家人和老師的幫助下,最終以自身的優秀品質贏得了大家尊重和珍貴的友誼,並因此獲得學校頒發的榮譽獎章。

電影《奇蹟男孩》

作爲一個經常被人稱作“怪物”的小孩,奧吉之所以能如此快速的戰勝那些異樣眼光,正是因爲父母從小幫他樹立的正確自尊,讓他擁有了可能連正常小孩都沒有的自信。

心理學家勞拉·史密斯和查爾斯·埃利奧特,曾經用氣球對兒童的自尊心作了形象的比喻:“一個沒有氣的氣球毫無價值,然而氣充的太滿則容易脹破;只有氣充的不多也不少,纔會兼具觀賞性與安全性。”

在父母的全心付出和正確教導下,奧吉既沒有因爲自己有過高的科學天賦而自傲,也沒有因爲同學的嘲笑而自暴自棄,一蹶不振,而是以一種超乎年齡的平常心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奇蹟,就像是一隻充氣得當的氣球,在大家欣賞的目光中越飛越高,自由生長。4、幫孩子建立恰當自尊,必須做到這幾點

·無條件相信孩子

記得美劇《大小謊言》中有這樣一個場景,男孩小齊被冤枉撓傷了同學的脖子,還被老師要求當衆道歉,小齊媽媽看到兒子堅定的否認,選擇無條件信任他,當着衆人面肯定的說:“小齊不會說謊的。”

美劇《大小謊言》

在孩子被別人誤會或者不理解時,家長一定要給予孩子絕對的信任,這不僅是對他們應有的保護,更是在維護孩子的尊嚴不受損害。

·教孩子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就像《奇蹟男孩》中的奧吉,迴歸學校的第一天,被同學嘲笑有小辮子還長得像怪物,受到打擊的的奧吉回到家,又重新戴上面具,媽媽則指着自己臉上的皺紋告訴他,每個人臉上都會有印記,外貌這張地圖,記錄着我們走過的路途,永遠不會醜陋。

電影《奇蹟男孩》

聽了媽媽的話,奧吉釋然了,重新鼓起勇氣去迎接屬於自己的挑戰。

作爲父母,不僅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還要教孩子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只有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纔會在迎接挑戰的路上無所畏懼。

·尊重孩子的選擇

《小歡喜》裏的喬英子,從小到大都被媽媽宋倩規劃人生,很少能有自己做決定的時候,英子高考想報南京大學,也被宋倩找各種藉口否決,長時間的不能自主,讓英子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終於患上了抑鬱症。

《小歡喜》

事事都替孩子做主,忽視他們的意願,會讓孩子對自己的生活失去控制感,直接導致孩子自信心的缺失,覺得一切的努力都沒有意義。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期盼社會對自己的尊重,是一個人天性的需要。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孩子留住這種天性,加以正確的引導。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是父母頂頂重要的任務。有了自尊心的孩子,纔會正確的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擁有獨立自主對抗世界的能力。

盧梭說:每一個正直的人都應該維護自己的尊嚴。

就像,每一個父母都有責任維護,並幫助孩子樹立恰當的自尊一樣。

只有保持恰當的自尊,孩子的人生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注:圖文原創,抄襲必究。作者:楚二姑娘,一個執着於夢想,專注原創,認真寫字的80後雙魚女,惟願以夢爲馬,詩酒書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