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B兌美元匯率徘徊在1比7關口之下很近的地方,像一隻幽靈籠罩着投資者的視野。

這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預期,預期能改變市場參與者的態度,能決定A股的底到底在哪裏?可是,A股上空盤旋着揮之不去的鷹。

利好的預期是明年會大幅度減稅,產業佈局政策也會大幅度調整,財政補貼政策也會如期而遇。

真的嗎?是真的,我也這麼認爲,但有前提。

前提是,那些靠經營股票的鬼魅消失了嗎?那些重複重複再重複的產能會耍賴不嚥氣嗎?

本週末,有很多消息,歐洲三大股指、美國三大股指、日本、韓國等亞太地區股市都創出了新低,比鄰A股的恒生指數也創出了17個月以來的新低。這麼多成熟的股市持續創出新低,直指股市的內核——上市公司特別是科技類上市標的的財報預期令人失望,非常的失望。谷歌的母公司與亞馬遜這樣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企業大幅度領跌市場。另一則重要的消息,關於《公司法》被修改,對公司股份回購進行了大鬆綁。

回購股份沒有制度障礙了,預期有多少資本願意進行回購呢?

老萬有一個邏輯,首先是市場有超越歷史的流動性,爲什麼還有那麼多的上市企業大股東們要拿股權質押出去?其次是,質押出去後,爲什麼下跌至預警線或“爆倉”大部分質押者不去解押?

原因簡單,股權質押出去是因爲流動性扭曲,借錢困難。爆倉後不去解押,要不還是沒錢,要不就是不願意去解押。

不願意解押的最根本因素就是不看好自己的產業。

有人會說預測,不看好自己產業的畢竟是少數。笑話,如果是少數,股市爲什麼要跌破多數大股東們的預警線,股價的變化能夠過濾投資者不切實際的預期。

所以,鬆綁公司股份回購就目前形勢而言,無異於望梅止渴。

真正對股份回購有新引力的是金融資本,產業資本早就有心無力,那些能夠回購自己股份的企業,要不是壟斷性企業,要不就是能夠在金融機構借到錢的企業。

據此,上週大金融中證券類上市標的尤爲搶眼的表現就不足爲奇了,路線是又能在給上市公司大股東的接濟當中獲得利益了,比如數千億的資管計劃,各種費用加管理費,很客觀,很驚人。

對於產業資本來說,金融資本願意給錢當然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以拖待變,萬一又來了一個超大型的放水呢?

這已經不叫預期了,這叫幻想,當下,所有的放水,只會流進FDC,而在這個過程中,期待拖的產業資本只能很小的利益繼續苟延殘喘下去,此中惡性循環進行很多次了,任誰都清楚這種模式無法再進行下去了。

只有FDC不再有預期的時候,宏觀經濟纔會有預期。

市場很少有人用演繹法去分析股市走向,人們習慣用歸納法,比如,一旦指數到了某個位置,就用歷史走勢去對比,用歷史估值去對比,於是有了政策底、估值底、歷史底、市場底的叫囂。

人們習慣用過去的經驗去指導未來,有意義嗎?有的,但是,歷史是一面鏡子,就比如,從前的大底許多人沒抄到,這次的大底照樣是大部分人抄不到,要學會思考,市場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方式進行演繹,若是缺乏客觀的實際大背景,是無法窺其真貌的。

這不是底,連政策底都不是,上週所有圍繞市場所出的政策都直指股權質押風險,只是化解和延緩風險的一種方式,真正的政策底要出在出清之後,對政策底的預期不成立。

這不是底,也不是估值底,估值的測算,不是對市盈率市淨率簡單的計算,而是依託盈利前景普遍性走向進行前瞻性估算,向好,即爲底,向壞,則非底,如今上市公司整體盈利預期並不明朗,只能以更低的股價來進行再測算。

這不是底,也不是市場底,市場底是市場幾乎所有多頭都沒了才叫底,股市諺語曰:多頭不死,空頭不止。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全球資本市場近百年來的實踐智慧結晶。

11月,全球資本市場都不樂觀,其後的一個月,美元縮表與加息仍會繼續進行,預期會在11月如火如荼,長期美債及歐洲各國長期公債的利率將進一步抬升,抬升的過程會繼續修正全球各國股市的估值,這個修正過程沒有誰能躲避,只能正視。

我的預期是,過去一個月來的全球股市下跌只是序曲,歐美日股市會在未來一個月加大跌幅,共振關係會導致A股繼續尋底,希望也由此展開。

注:上一篇文章中所說的合作,是指執牛即將發行的基金,起步資金較高,許多讀者有誤解,認爲我要指導操作,特此說明,我不會違法監管規定去指導任何個人和機構進行股票操作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